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描绘了坚强有力的人物形象
——在话剧《开炉》“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杨晓华(《中国文化报》理论评论部主编):
在北京的“一改”研讨会上我做了充分的发言,今天简单谈谈看法。《开炉》通过基金的滚动修改达到了新的境界,通过短时间内吸收专家意见得到了较为迅速的整体提升,是滚动项目“两改”成效的有一个例证,值得祝贺。我讲三点感受:
第一点是,要在辽艺的整体艺术传统下理解这部戏的风格和特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影响巨大,继承和发展比较多,但是我们没有像可以和美国的方法派一样的艺术流派出现,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至少,在辽艺这片艺术热土上,现实主义以非常鲜明的艺术追求、非常执着的美学路径,从塞克、、李默然等一代代前赴后继,形成了自己的深厚传统。《开炉》一直在高昂的基调中行进,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有点担心,但后来看到它的完成度我就放心了,这就是辽艺的明确的主动的艺术追求。这种现实主义的整体追求中,具有一种弥漫在各个戏剧戏剧维度中的激情特征。激情在剧中已经成为一种艺术风格,贯穿于情节、台词、性格、节奏中,激情推动情节发展,张大矛盾冲突的烈度,最终使整个作品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这种激情有地域文化的因素、有题材的要求,更是辽艺的艺术追求。我以为,这样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中国流变的成果累累的艺术成就,应该进行整体研究,这个流派可以命名为中国式的“激情现实主义”?
第二点,这部戏对抗战题材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贡献。这就是以铁匠铺位标志的中国的手工业文化,是关于造物的中华文化,也是根脉深厚的家庭文化,这是对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饱满的文化展现。辽艺有着和抗战文艺的血脉的光荣的历史联系。塞克就是抗战文艺的开山之祖。应该把几代辽艺人创造的抗日题材舞台作品,整理出一整套艺术成果果,一定让人赞叹。
第三点,这部戏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的画廊。赵铁锤具有主动、自主的人格;陈铁墩善于承受打击,但也敢于重磅反击,罗铁杠从一根筋的奴性心理到被迫反抗的心路历程的转变,冯二爷从浑浊的人生观转变为价值清晰的人生观。更生动的是两个女性形象,冯淑玉和柳枝在炕上抽烟,相视而笑,开心动人,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硬骨头的男人都几乎难以承受命运的屈辱,女性的生存会有多艰难可想而知,但她们依然敢做敢为,有勇有谋,这种特殊情境中爆发出来的美感直击人心。
最后要提出修改建议:赵铁锤五年后回来,看见自己曾经住过的房子,舞美在处理上迅速把场景推出来,速度非常之快快,是不是符合此时人物内心的节奏?开炉时,连个薄弱女子推拉风箱,两位女士能推动那么大的铁炉的风箱吗?应该考虑逻辑的合理性。
(光明网记者产娟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