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真实是提升的基础
——在话剧《开炉》“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孙喜军(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编剧):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是我非常敬佩的话剧院团,老一代艺术家是我们敬仰的前辈。祝贺辽艺《开炉》演出成功。
话剧《开炉》已经“二改”,我赞同以上专家关于这部戏的优点评价,《开炉》的主题、故事都无可挑剔,对如何修改提高,我提几点意见和建议。
这部戏看完之后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个人物,一是冯二孩,另一个是罗铁杠。这两个人物从脉络上来说是清晰的,有舞台上的要求、态度和遭遇,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性格都有相应的发展。
不够清晰的是老大赵铁锤和老二陈铁墩这两个人物,剧本赋予了他们相同的舞台任务,这就让两个人物更加容易混在一起。由于没有深入挖掘和利用人物关系,冯淑玉为什么要嫁给老三罗铁杠的理由、嫁给罗铁杠之前冯淑玉是什么样的性格,剧中没有交代清楚,影响了这个人物的完整呈现。冯二孩作为冯家的长辈,在家里的地位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在人物关系上有些游离。
要进一步做好冯二孩、罗铁杠的人物刻画,更重要的是把赵铁锤、陈铁墩和冯淑玉三个人物再丰满一些,通过细节和人物之间的关联,让这部戏主要的东西展现得更清晰。
剧中时间是1937年11月到1938年5月,但剧中的服装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
铁匠铺的职业特点在戏中运用不够。现在看不出几个人物作为铁匠要做的事情,比如开炉需要准备什么,工具是什么样的,只是在最后上衣一脱、膀子一露、围裙一系,我们才真正感受到这里是铁匠铺。
因此,我建议找民俗专家咨询,深入了解那个年代铁匠铺是什么样子的,哪些细节可以利用,添加铁匠铺的生活内容,增强真实感,使人物有血有肉。实实在在地细节展现出来要比干巴巴地说有趣,人物也有所遵循。
个别场景的处理要考虑规定情境,比如赵铁锤回来后去大观茶园,和几个人说话时用“小鬼子”这样的词是否符合当时的环境,需要斟酌。
以上是个人想法,仅供参考。
(光明网记者产娟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