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开 炉》:一场盛大的心灵抗争
首页> > 正文

《开 炉》:一场盛大的心灵抗争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3-22 15: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宋沅君

  据说话剧《开炉》在最初公演后,导演宋国锋躲在观众席上观察观众的反应,连续看了六场才放下心来。他说,《开炉》是重在写意的,更要接地气,从剧场反馈来看,显然观众是接受了。

  抗日题材作为东北话剧的永久性题材之一,要想有所突破就得创新。循着导演的创作初心,我们能在《开炉》中看到老题材的崭新视野,这个传奇性非常强的故事,将艺术场景由正面的烽火硝烟转换到后方的民间百姓,展现了底层人物一场盛大的心灵抗争。“老君炉里炼金丹,黑面尉迟舞钢鞭。别看出身是铁匠,斩妖驱邪护江山。”这唱词展开来发生在沦陷期的东北一段豪情满怀的关东往事。上个世纪30年代,奉天北市场的冯淑玉、赵铁锤、冯二孩们,踏着烈火驰骋而来,捎带一路烟尘。

  一波三折的剧情里,最动人心弦的是伪满洲国政权统治下的东北人的家长里短。在大观茶馆和“义和盛”铁匠铺这两个主要场景中,人们口中没有说出的话,耷拉的眼皮底下透着的轻蔑,都是在酝酿和掩盖无声的心灵抗争。茶馆里静默一片、端坐不动的观众,身份、职业、性别都不同,但都在心中燃烧着一把日益旺盛的怒火。

  “爱国”两字,烙印在中国人的血性里。无论顺民还是“抗匪”,都有自己抗争的方式。有的直面抗争,有的侧面周旋;有的豪言壮语,有的委曲求全;有的暗渡陈仓,有的草船借箭。在家国仇恨面前,所有的男人、女人和老人,或主动或被动,都从心灵的迷茫之地上建立起一种人生的新姿态,造肥了胆量,挺直了腰板,成了“中国爷们儿”!

  这场抗争,是普通百姓由心而生、由内而外自发的抗日举动,是东北人十四年抗战历史的悄然一页。罗铁杠、冯二孩的觉醒转变,标志着日本人对殖民地区老百姓怀柔政策的失败。赵铁锤、陈铁墩背后分别站着抗联、卅友会两股抗战势力,他们的计划和抗争,代表着日本人对伪满地区百姓倾轧屠杀的事实。侧面战场上民间草根小人物的情感走向和人生选择,映射出了大时代背景中的血雨腥风、波诡云谲。

  《开炉》的戏剧冲突,将外在的家国仇恨,内化为人物的心理搏斗,两者交织相融,互相影响,内外转化。赵铁锤经历了日寇五年非人的劳动剥削,死里逃生回到铁匠铺,意外揭开了一段前夫归来、婚姻错位的乱世儿女情。妻子冯淑玉因为一个错误的死讯已经改嫁三弟罗铁杠,师傅冯大孩气结身亡,二弟陈铁墩抗日被捕,“义和盛”被迫封炉。在小鬼子的铁蹄下,中国民间普通家庭人丁凋落,生活难以为继,小民经济千疮百孔。在戏剧舞台上,具有浓厚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与多种东北民间文艺形式相结合,将人物内心的想法外化,使心灵成长的轨迹合乎情理,为戏剧冲突的展开服务。

  戏剧题材的写意性,更明显而直接地体现在了“打铁”这一活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上。剧中的冯淑玉、赵铁锤、陈铁墩,都有铁一般的意志和品性,而冯二孩、罗铁杠觉醒的过程,则更像是打铁时熔炼、捶打、重铸的过程。“铁炉”这一意象,也是人物心灵、精神的外在寄托和象征,是心灵冶炼之所、精神升华之由。炉虽封存,“五年间火都没熄过,一直在烧,并且不断地往里添柴”。封炉、添柴、开炉,分别寓意着不同的心灵状态和精神状况。封炉是心灵饱受煎熬和折磨。但正是这种痛苦,才意味着希望和动力的存在,才有改变的可能。添柴这一举动,既是将痛楚挖得更深、累积更多,也是在积蓄希望和力量。当心灵的抗争蓄势到达顶点,就会在开炉的一刻喷薄而出,烈火烧红了灵魂。

  “没有忠义之人,哪来传世之业。”“开炉”,开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炉,炼的是“尽忠行道,大工铸义”的民族魂。抗战是人民的抗战,以赵铁锤、陈铁墩为代表的抗联和卅友会最应该争取的,是以罗铁杠为代表的普罗大众,在后者身上,有很多弱点需要去克服。最普遍的人民需要经历一场盛大而广泛的心灵洗礼,才能挽起手来、团结起来,共击敌寇。罗铁杠这个人物的典型性,在于他是一个处于转变轨迹中的普通老百姓,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只想在国破家亡之时仍旧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所以他委曲求全,为伪满政权打工,无意中沦为政治棋子和倾轧同胞的帮凶。孩子的流产导致他日常行事哲学的破灭,他产生了仇恨,誓要报复;8位抗战同胞的死,也从一个侧面激起了他内心不灭的良善和悔悟。国之不存,家将焉附?有国才有家,有家先有国。家国的关系,就这样无声地揭示出来。这个特殊的普通人经过“爱国”熔炉的化炼,产生了心灵的升华、命运的转变。

  从心灵演化的痕迹来看,剧中有几个矛盾之处,是创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冯淑玉改嫁罗铁杠的原因与她泼辣刚强、爱恨分明的性格极不相符合,她对待罗铁杠的态度也不符合人物自身的情感逻辑。她对丈夫是爱、是恨还是看不起,或是复杂纠结的感情?一对现实生活中的夫妻,他们的相处状态和感情关系,绝不会像戏剧中所表现的这么单调和片面。二是赵铁锤作为抗联的代表,带着任务回到家乡,不应该是一个脸谱化的形象,他的身上应该展现更多过去经历对他的心灵造成的影响,以及他在性格、情感上的变化。

  过于注重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使得情节的内在肌理不畅,心灵转化牵强。比如,《开炉》最后的高潮戏落到了罗铁杠的身上,罗铁杠完成了升华和转变,人物完整了,但他的大彻大悟有点匆促和勉强,内在逻辑是断裂的。作为主要人物的冯淑玉和赵铁锤却没有大的戏剧行动,这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可见剧本对人物内心的开掘还不够丰富、不够深刻,还需找到更准确、更多元的表现方式。

  艺术,由心而生。只有我们对某一事物和行动获得了清晰的认知,才能真正将之付诸现实。回到导演重在写意的初心,《开炉》所塑造的历史感和人物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诚然能唤起当代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但只有不断加强人物内在逻辑的合情合理性,才能真正说服当代观众。(宋沅君)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