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姚伯多造像记》的“不理性”
首页> 文化周末 > 正文

《姚伯多造像记》的“不理性”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02-28 21:3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徐建敏

  “像”主要指基于宗教信仰而制作的崇拜对象。因此所谓的“造像记”,就是指制造这些像的题记,即各种宗教石窟、神龛等像的制作留下记录的文字。

  姚伯多(生卒年不详),北魏书法家。姚伯多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九月与梁冬姬等人书写并雕刻了《姚伯多造像记》石刻。正面现存624字。《姚伯多造像记》亦称《姚文迁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成石文像》。1936年迁置陕西耀县碑林,现藏陕西耀县博物馆,和药王山其他石刻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魏太和年之前,陕西关中地区的造像题记并不多,能见到的仅有《魏文朗造像碑》(424年)和《皇兴造像记》(471年)。随着当时关中地区部族矛盾加剧,爆发了连年战争,造成社会动荡,老百姓流离失所,无法安定生活,只能寄希望于来世能躲避战乱,得到快乐,于是拜佛求道逐渐流行起来,造像题记之风渐盛,《姚伯多造像记》等一批造像题记便应运而生。

  《晋书》《魏书》中有对于姚氏家族的记载,姚姓是关中地区西羌族中的大姓,曾建立过“后秦”王朝。《姚伯多造像记》的碑文记载:“太和二十年,岁在丙子,姚伯多、伯龙、定龙……上为口主,下为七祖眷属敬造皇先君文石像一躯。”可以看出姚伯多家族庞大,族谱完整,非普通部族也。该碑文辞流畅、刊刻精美,有1200多字,是现存造像中文字最多的,这样的精美之作不是一般的百姓所能完成的。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姚伯多家族应该就是后秦西羌族姚氏的后裔。

  在我看来,既然《姚伯多造像记》是记录制造宗教佛像的题记文字,就应该是神圣庄严、讲究规则和秩序的。但打开拓本,一股汉朝人的淳朴敦厚之气便扑面而来。细看这些文字,只见它们脱胎于魏晋,笔法有汉隶痕迹,用笔或方或圆,线条质朴古厚,感觉并不那么“理性”。如“合”字的撇起笔是圆的,收笔是方的,“生”字的三个横画起笔和收笔或圆或方,方圆随意互用,无规律可循;“之”“陵”的捺笔取法汉隶,收笔略微往上翘,类似于燕尾,却又不见“蚕头”;“云”字的线条古厚,不作明显提按,拙朴自然。可以说,碑文中这样的用笔和线条比比皆是,它们并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中规中矩,反倒有一种叛逆不羁、恣意自由的个性。

  《姚伯多造像记》的结构更是“不理性”。首先表现在字的外部轮廓比较方正,但字内空间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斜正、大小、动静变化十分自由,庄重之中蕴藏着调皮可爱。如“熙”“安”的上半部分写得比较平正,下半部分就有意地取斜势,显得不那么“安分守己”,如同在平静的外表下藏着一颗骚动不安的心;“远”字的右上部分和“群”字的左边部分撑开,姿态非常大,相应地,走之底和“羊”就小得多,仿佛是一位妈妈牵着孩子的手在公园闲逛;“清”字的三点水和右上部分写得比较平正,“月”字就好像一块石子投入小河,打破了河面的平静,漾起阵阵涟漪。以上这些字内空间的安排看似信手拈来,但在我看来则是书者的有意安排,好像看到了一个武功高强的侠客在挥舞着醉拳,看似身体东倒西歪,摇摇欲坠,实则重心平稳,招招凶狠。

  其次,《姚伯多造像记》结体的“不理性”,表现在和一般楷书、隶书很不一样,打破了我们日常书写习惯。如“唯”的口字旁居然布局在整个字的左上方,又用撇画托住它,真是脑洞大开;“其”字横画大开大合,犹如一个原本肃立不动的佛像正张开双臂欢迎你;“像”字的右下部分更是不守规矩,原本纵向排列的三个撇画却让它们横向排列;“明”“众”二字打破常规,“明”字把日写大,“众”字把上半部分写大写松,与我们习惯的上紧下松的结体规则大相径庭。这一个个鲜活的字给我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就如同我吃惯了家乡的杭帮菜,某一天突然和朋友去吃了一次陕西羊肉泡馍,肥而不腻,香气四溢,诱人食欲,吃后回味无穷!

  再看看《姚伯多造像记》的章法布局,也是那么“不理性”。如字的大小、疏密、欹侧看上去秩序凌乱,却又安排得错落有致,犹如书者把一个个姿态各异、形状不同的贝壳穿成了一串美丽的项链,那么自然和谐。

  民国名家于右任将《姚伯多造像记》与《广武将军碑》《慕容恩碑》称作三绝。赞许它“刻石中许多行款不齐,字体大小参差,似未曾画丹而直接书之,自然谐调而天趣盎然。此碑堪称北朝书法之异品”。日本友人关野雄称它是“一种罕见的楷书”,造像“粗犷”,且“具备了龙争虎跃的真实感”。在我看来,《姚伯多造像记》无论是笔法线条、结构布局都是“不理性”的,但却让我看到了一种美,就好像看到一个浪荡不羁的游子在街头边弹着吉他边扯着沙哑的嗓子唱属于自己的摇滚乐,是如此震撼人的心灵。想想在那个讲究等级和秩序的社会,处在战乱旋涡中的人们是多么希望能过上和平、自由、快乐的生活。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所以“姚伯多们”彷徨、祈求、叛逆、怒吼,用笔、用刻刀宣泄着他们心中的情绪。想到这,我顿然领悟:哦,原来《姚伯多造像记》的“不理性”是如此之美!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