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文

神奇指挥,几多汗水

2019-01-29 09:30 来源:北京日报 
2019-01-29 09:30:13来源:北京日报作者:责任编辑:崔益明

  作者:刘蔚

  有一次,与一位相熟的指挥家聚会,聊起已经去世的指挥大师阿巴多,我提出心中积存已久的一个问题:有一类天才型的指挥家,据说他们花在排练上的时间较少,主要靠演出时的即兴发挥,而且现场效果往往很好。阿巴多似乎就这样?

  这位指挥家朋友沉吟片刻,十分严肃地回答:我对这种说法持保留态度,一个好的指挥,其功力更多地是体现在日常的排练之中。指挥诠释一部音乐作品的总体构思,就表现在排练时对乐队一个个具体的要求中。不怕提要求,就怕提不出要求。

  另一位友人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所谓阿巴多排练时间短、很少提要求,可能是指他与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这些一流乐团的合作中,这些顶级乐团演奏能力强,领会指挥的意图快,而且长期合作,彼此高度默契,所以排练的时间少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但从阿巴多与琉森节日管弦乐团的合作来看,他排练马勒的作品就花了大量的时间,下了很大的功夫。因此,所谓天才型的指挥排练时间少、演出靠即兴发挥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来看。

  他们的观点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回顾20世纪的指挥大师们,他们在舞台上的无限风光,往往与平时训练乐队时的严格要求、精雕细刻成正比。“指挥皇帝”卡拉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次,柏林爱乐要录制新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照理说,柏林爱乐已经多次录制“乐圣”的交响曲全集,驾轻就熟,但卡拉扬依然重新研读了总谱,然后与乐队连续排练了二十多个小时,演奏员们对这种近乎马拉松式的残酷训练受不了,一致“罢工”,大师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但过了几小时,演奏员们又恭恭敬敬把他请了回来。因为他们明白,柏林爱乐与卡拉扬唇齿相依,虽然卡拉扬指挥他们演奏了无数次的贝多芬,但每一次演出他都能从中发掘出新意,常演常新,不断赋予经典以活力;而要奏出首屈一指的贝多芬音乐,他们离不开这位外表冷峻严厉又才情洋溢的指挥大师。

  无论是卡拉扬,还是与他同辈的指挥巨匠穆拉文斯基、切利比达克,他们的指挥风格各具特色,但有个共同的特点,即排练时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有一次,穆拉文斯基为音乐会排练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尽管乐手们对这部名作已经倒背如流,他仍然花了一周时间排练,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句都精雕细琢、反复打磨。切利比达克上世纪50年代离开柏林爱乐后,很长的时间内指挥的都是二线乐团,据说主要原因就是那些一流乐团受不了他的超长时间的排练,但他依然故我,从不降低艺术标准。接手慕尼黑爱乐之后,他终于可以将自己的音乐理念和高标准严要求无所顾忌贯彻到日复一日的训练中,终将慕尼黑爱乐塑造成了特色鲜明,堪与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媲美的一流乐团。1992年,切利比达克时隔37年后重返柏林爱乐,指挥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乐队破例给了他六次排练时间,因为他们深知这位老人的要求和习惯。音乐会获得了凯旋般的成功。

  老一代的指挥大师是这样,活跃在当今国际乐坛的一批优秀指挥家,也可以找出相似的特点。捷杰耶夫对排练的严肃认真甚至严厉也是出了名的。有一年的圣彼得堡“白夜之星”音乐节上,演出开幕的时间已经到了,观众聚集在了剧院门口,但他们发现,通向观众席上的大门紧锁着。原来捷杰耶夫还在与乐队忘我地排练,他要让乐队一直演奏到他满意为止,而全身心的投入让他忘记了观众已等在门外。

  中国现代交响乐事业的奠基者黄贻钧曾有一段论述:“人们今天晚上在音乐厅听交响音乐会演出的瞬间,乃是指挥和乐队前天和昨天所进行的日常的、繁重的、大量的排练的集中表现。人们在音乐会上见到指挥解释作品的手段主要是运用双手,而指挥解释作品的另一手段即有关表演艺术的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人们只能在排练过程中见到,它们成为指挥的双手的延长和补充,成为指挥在艺术创造上不可替代的部分。”

  可见,毎一场成功的、精彩的音乐会的背后,都凝结了指挥和乐队在排练时付出的大量辛勤的劳动。(刘蔚)

[责任编辑:崔益明]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