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锡铭
伟大的近代音乐之父巴赫对西方音乐中最重要的三件乐器——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都写有一部为世人惊叹的巅峰之作。《哥德堡变奏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以及《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近年来,前两者在国内乐坛频频出现,而《大无》演出则稀有所闻。
王健2016年和英国曼彻斯特管弦乐团合作演出(资料图)齐琦 摄
不久前,去听了王健演奏的巴赫的《大无》,每场听后,彻夜琴声绕绕,清晨醒来,赖在床上,回味感悟阵阵袭来。起床后即与收藏的上世纪大提琴大师富尼埃的版本对比,哦!完全两回事。富大师确实是在激情地展开法、德、英各国“特性舞曲”中的特性。又与马友友的DVD作了比较,马大师创造性地把舞曲特性与舞蹈表演、花园设计等具象联姻。而王健则说:“音乐就是音乐”。他的演绎是在借用这些舞曲含蓄地赋予人生的含义,展露心路历程的特性。
王健将《大无》重新做了编排,将同名大小调放在一场演奏。就是将C小调的第五组曲与C大调第三组曲放在第一场,第二场则是D大调的第六组曲紧跟着D小调的第二。其共同特点是从小调里出来,迈步走向大调。
各组曲的“前奏曲”打开了源于大自然的开端,或自由,或孤独。随后从库朗特的开朗随性和阿勒曼德的明快自在开始了人生历程。到了缓慢的萨拉班德,道路遇到曲折,悲切哀愁涌上心头,王健着意渲染了萨拉班德,特别在第二组曲中,他加重了和音中的低声部,令音乐倍增痛苦。记得几年前他还故意拉出粗糙干涩的难受之音,照他自己的话说,这是虚拟中国书法里的“枯笔”。然而人生不能陷于命运低谷而不自拔,富有生活气息的小步舞或嘉禾特带来精神的调剂。我特别欣赏王健在带有跳跃感的吉格舞曲之尾部,弓弦在主音上延绵的最后一笔——飘洒出一种释放感。
王健精心安排了返场曲,最后加演的是第一组曲的前奏曲,祝大家常常有美好的开端。这首前奏曲自由自在,是演奏者的热身曲,也让欣赏者放松地进入聆听大提琴的人生叙述。于是王健在《大无》的音乐会上再现了“哥德堡”的首尾呼应。(许锡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