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 锐
近日某文艺院团排一部新戏,初步呈现的舞台效果让导演很不满意。作品题材很好,剧本创作也比较成功,问题出在哪儿?导演私下问院团负责人说:“你们的演员,是不是平时不练功?”院团负责人证实了这位导演的判断。原来,由于该院团平时演出任务重,部分演员养成了“吃老本”的习惯:没演出时完全放松要求去忙自己的事,走上舞台就“靠经验”。如此一来,一些戏曲演员演传统剧目还行,一旦有了新作品,腿脚、嗓子由于长期不练,应对起来就比较吃力。舞台艺术不是懒功夫,假若演员日常生活中不“好动”、迈不开腿,挑不起大梁不说,也是对自己艺术生命不负责的表现。
从事每一种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的就是人要不断进步,每天都有新收获。对戏曲演员而言,“日日新”包括不间断地练功,保持良好的舞台状态。坚持练功是合格戏曲演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唱念做打等演出功夫的重要保证。近代以来,戏曲舞台涌现出的表演艺术家,无一例外地都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有的老艺术家在耄耋之年还坚持早起吊嗓子。
除了坚持练功,戏曲演员的“好动”还应体现在不拘泥于舞台演出,要多去生活中采风。对戏曲演员而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经常到基层、到生活中采风,能为艺术生命提供丰厚滋养。只有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积累真实感人的创作素材,才能精准对接观众的欣赏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和水平。
不“好动”是戏曲演员的大忌。有的院团演员把演戏简单地当成上班的“基本工作”,走下舞台就把练功、嗓子等抛诸脑后;有的喜欢当“宅演员”,不愿意深入基层采风,缺少到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动力;有的则抱有自满心态,认为“练功是戏校学生的事”“采风是编剧的事”,一味倚仗过去的成绩。长此以往,无异于自造职业“天花板”。看似选择了安逸的生活,实则是“温水煮青蛙”,没认清戏曲职业特点,既限制了自身能力再提升,也对所在集体的整体创作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是每位戏曲演员的使命担当。解决上述问题,除了演员严格自律、自身提高自觉性,还应在院团管理运行机制上下功夫。比如,文艺院团可探索改进内部考核评价机制,将练功作为促进院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指标,引导演员在演出之余集中练功;相关主管部门可探索建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基地,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工作机制,形成戏曲演员定期体验生活制度等。(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