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让笔墨随时代飞扬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1-22 16: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让笔墨随时代飞扬

——访青年艺术家王志国

  春去秋来,花落花开。我们以自己的方式成长,用脚步丈量里程距离,用心领略世间风景。但旅人却告诉我们:世上最美的风景是回家的路。当我们伫立在车站熙攘的人群之中,某一刻,内心或许会不自觉升腾起一丝情绪。在车站这方小小的空间里,汇集了多少悲欢离合,诉说了几度春去秋来。

让笔墨随时代飞扬

王志国近照

  大学毕业以后,王志国选择离开家到安徽工作,但每到逢年过节,他都会带着妻儿踏上回家的路。最近几年,创作春运题材作品的想法一直在王志国心中涌动。“最初的创作灵感来自我的切身体会和感受。春运时刻,车水马龙,驻足人群,放眼望去,有一个画面在我的脑海隐隐呈现。作为一名美术创作者,我在感慨之余,内心还涌动着一股强烈的表达欲望。”

  于是,连续几年,自入冬至春运的这段时间里,你很可能会在车站里见到一个身影。他脖子上吊着相机,左手拿着速写画板,右手握着画笔,不时观望,又不时低头匆匆画下几笔。说到在车站采集素材的经历,王志国还讲了期间的一段小插曲。“取材的灵感稍纵即逝,但是过程有时会被误解。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稍作解释,便会被理解。但也有一些法律意识比较强的旅客,认为这样侵犯了他们的肖像权,这时我只能掏出随身携带的教师资格证,赶紧证明自己的身份。几次下来,我就学聪明了,再也不敢过于‘投入’拍摄了。”

  随着素材的不断充盈,王志国的《归辞》也逐渐显现出真容。160个有着鲜明特色、有血有肉的人物,愈渐清晰地矗立在王志国的笔下。在王志国的心里,这些路人可不是偶然出现在他眼前的人物,而是他千挑万选的一个个行走着的故事。

让笔墨随时代飞扬

归辞图 纸本设色 180cm×180cm

  “车站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窗口。车站里错落的身影和真实的脸孔让我对春运题材的创作有了更深的想法。”王志国说,通过观察人们的精神面貌状态、着装、物品,可以看出百姓生活境遇的变化。他想把这些真实的瞬间记录下来,挖掘平凡生活里的闪光点。告诉人们,平凡的你我他是这个社会的分子,最能表现大环境里的细微变化。

  艺术创作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而艺术的感染对人的影响是深刻又持久的。作为艺术工作者,他们似乎天然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没有复杂的构图形式,没有过分使用绘画技巧,只用极具感染力的笔触描述人们的归乡之情,仅通过画面打动人心,这得益于王志国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提炼。这样的文化反思不仅深刻,也值得鼓励。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罗耀东认为,《归辞图》构图饱满,设色古朴,人物众多,形态各异,作者细腻地刻画出了由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口音的人们汇聚而成的归乡大军。此外,作品在立足传统的同时,能够吸取新的材料技法进行创作,画面极具感染力,反映出画家敏锐的洞察力和创作力。

  “学习绘画也有些年头了,我时常让自己停下画笔进行思考。我认为创作的难点不仅要让作品准确传达创作者的心声,还要努力在思想上与观者达成共情。”在王志国看来,高超的艺术技巧往往是与作品浑然天成、不露痕迹的,技能当然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升,但绝不能脱离作品的内容和观念而独立存在。比如通过研究学习宋代绘画,王志国收获了很多的启发和感悟。

  历史上,宋代绘画因其现实性的内容、艺术性的表现接近人民群众的爱好,遂逐渐形成了不失真实又崇尚神趣的写实主义风格。通过专研和揣摩宋代绘画的特点,王志国逐渐将这样的画风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宋人绘画的取材、立意和构图等观念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我们不能局限于表达个人的小情小调,而要立足于社会,着眼于当下。让作品传递出更多时代的温度和现实的意义。这也是我创作《归辞图》的初心和想法。”王志国说。

  艺术是无止境的追求,体悟并去渗透。谈到未来的创作之路,王志国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艺术基金的感谢。“基金的资助不单是资金上的支持,首先是对青年艺术工作者的一种肯定。这份荣誉会不断激励着我: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始终向前,不能停歇。”

  (光明网记者刘冰雅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