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厚重沉着,穿透人心
——在话剧《张謇》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汪守德:
话剧《张謇》,是南通艺术剧院一次了不起的创作,也是国家艺术基金的阳光雨露哺育出的丰硕成果。张謇作为近代一位了不起的实业家,在今天看来,其当代价值是什么?这部戏通过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人曾走过的艰难道路。我们今天的局面靠什么而来?就是靠当年张謇这样的实业家,靠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是靠不惧各种压力开创而来的——这是这部戏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用八个字来概括这部戏:
一是厚重。戏的内容不是轻飘飘的,而是直击心灵的。二是沉着。戏的内容很丰富,虽然没有按照自然的时空顺序来叙事,而按照自己的叙述逻辑,有条不紊地将张謇的功绩、遭遇、心灵历程和目的等清楚地表现出来,最终成功地塑造出张謇这样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三是韵致。戏中所有台词都非常有韵味,比较符合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虽然南通人、张謇本人肯定不是这么说话,但这种念白的方式和节奏,很好地表达出了人物的内心,听起来很有味道。四是穿透。这部戏能打动我们的内心,但这种打动不一定是热泪盈眶、痛不欲生的,而是给人深度震撼的。编剧、导演、舞美、音乐等各门类,都围绕这一目的来努力。
这部戏把张謇这一人物的精神特质给写透了,表现得十分饱满。这次修改,导演、编剧似乎在一句句“抠”台词,确实也把每一段戏的内容都加强了。举个例子,佐藤这个人物得到了修改和加强,弥补了我们曾经所说的对当时的社会与国际矛盾表现不足的缺憾。
有几点小建议:
一是在银行资金拨付上可以设计一个理由来驳斥佐藤。我们的民族工业,由中国的民族银行来进行支持,不是一样的道理吗?——我觉得台词中可以有这样一句话。
二是只有张謇一个人坚持不与日本人合作,周围其他人都众口一词地说愿意。我认为在众人里面可以有所不同。比如,可以有人物可以问问张謇,为什么你不同意?这里需要给观众讲清楚理由。张謇的行为一定会对周围的人有所影响,不一定非要显得他“世人皆醉我独醒”,拉开各种人物的层次,也可以表现出张謇对周围的人是有影响的。
三是有些台词听不太清楚,不知道是剧场的问题,还是因为台词中包含的历史文化的内容,我估计在座观众也会有听不清的问题,影响对这部戏进一步的了解。
最后,屏幕上汉字的笔画没有确切的含义。这次虽然做了调整,设计了很长时间的符号,可能是偏旁部首,用这种舞美设计告诉观众这是中国书法的线条,但又没有一个确切的汉字,只能让人猜想那些符号的含义。我比较能理解舞美设计的想法,但更明确一些似乎更好。比如,这些字样可能是张謇心目当中比较有分量的,如张謇所说的“太平”,屏幕上的字便是“太平”的变形,成为他内心的外化,这样也是挺有意思的。
(光明网记者贺梓秋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