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甄隆梓
柏林爱乐乐团去年来华巡演,不少人称之为“天团”──如果仅仅是作为公关宣传,无可厚非,但柏林爱乐成立于1882年,论历史悠久,却是对德累斯顿萨克森国家管弦乐团望尘莫及的。
笔者去年暑假偶作德国游,事前上网发现,9月22日晚上将有“庆祝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成立470周年特备音乐会”,就迫不及待下单,并选择头等票,决意要为多年来通过听唱片早已结识的“老朋友”庆生。是夜由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M.霍内克执棒,上半场首先指挥他根据德沃夏克的歌剧《水仙女》改编的一首幻想曲,颇为动听。接下来,连同斯洛文尼亚裔女中音歌唱家B.芬克演绎德沃夏克的五首《感恩赞美诗》,带来净化心灵的妙品。下半场演绎的是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曲》,把“闷骚祖师爷”在严谨中蕴蓄的浪漫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笔者忍不住感叹:百闻不如现场一听,此乐团数百年的传承绝非等闲!
德累斯顿萨克森国家管弦乐团由萨克森选帝侯莫里兹在1548年9月22日创立,起初是宫廷乐队。作为德国唯一一支四百年来从未间断的乐团,长期以森柏歌剧院为驻地,曾与无数作曲家和指挥大师合作。该团除了为歌剧演出伴奏,也定期举办交响音乐会,并录制了大量唱片精品。论实力,该乐团绝不比柏林爱乐逊色,同时也与后者所倡导的华丽明快的国际化潮流分庭抗礼,普遍被认为较多地保留了传统“德意志之声”的质朴和厚重。2007年,该乐团获颁“欧洲文化基金会维护世界音乐遗产奖”,迄今仍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乐团,翌年又被英国《留声机》杂志评选为全球十大最佳乐团之一。
最近笔者碰见该影碟,“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成立450周年来自森柏歌剧院现场音乐会”等字眼赫然入目,录制于1998年9月22日,由指挥大师朱塞佩·西诺波利执棒——诱惑如此之大,试问谁能抗拒?
本影碟兼具历史意义和艺术欣赏价值。
这影碟在曲目选择方面,饶有深意:过去数百年间,有许多作曲家将作品交由该团首演,甚至专门题献给乐团,本碟从中精选而成。首先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德累斯顿乐队协奏曲》,作品编号RV577, 完成于1716年。当年该乐团乐长J.G.皮森德尔前往意大利学习小提琴技艺,与维瓦尔第结下不解之缘,遂有此作。本曲旋律优美,动听程度绝不在作曲家的传世名作《四季》之下。独奏小提琴的角色非常吃重,这回由乐团首席独挑大梁,各声部也恰如传统室乐演奏般浑然一体。
接着响起的是卡尔·冯·韦伯的《欢庆序曲》。这位德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在1816年获委任为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音乐总监,该曲为庆祝奥古斯特国王即位 50周年而作,由乐团在1818 年 9 月 20 日首演,以简单明朗的调子表现盛大庆典的气氛。临近结尾有一段乐音,乍听令人觉得耳熟能详,是采用了18世纪相当流行的一首萨克逊赞美诗曲调,即后来英国国歌《神佑我王》的基础旋律,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德国另一位大作曲家瓦格纳在1842年破天荒指挥该乐团,亲自主持其歌剧《黎恩济》的世界首演,翌年获聘为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指挥。《黎恩济》取材于古罗马最后一位保民官的故事,序曲以奏鸣曲形式,由剧中某些主题片段拼接而成,一开始就用强劲的小号声宣告罗马市民的解放,其后又出现黎恩济祈祷的主题,乐曲充满戏剧张力,并以辉煌灿烂的乐队全奏结束,难怪西诺波利指挥时也情不自禁手舞足蹈。
不过,德国后期浪漫派大师理夏德·施特劳斯与乐团的关系最为密切,他的《莎乐美》等9部歌剧均由乐团首演,又将生平最后一首交响诗《阿尔卑斯交响曲》题献给乐团,并在1915年亲自执棒首演。这首乐曲使用大型管弦乐编制,22段音乐均有具体标题,以浓墨重彩的管弦音色,细腻刻画朝夕之间阿尔卑斯山岳地带的各种迷人景致:从黎明初现,日出东方,阿尔卑斯山高耸入云,瀑布水花四溅,皆历历在目;到漫步丛林深处,小鸟的啼叫和牧笛声,亦声声入耳;更有甚者,以阿尔卑斯山主题和日出主题的交织,抒发历尽艰难伫立山巅的奔放豪情。总而言之,有景有声,又融情入景,实质上是由一幅幅山水音画构成的交响诗,也可以视之为一部关于阿尔卑斯山的电影配乐。
意大利裔指挥大师西诺波利(1946-2001)满脸络腮胡子,戴着一副金属框的椭圆形眼镜,外形酷似俄国文豪契诃夫,又同样是弃医从事艺文事业。这位医学博士既冷静敏锐,又感情真挚,理智与情感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歌剧与交响乐的指挥都得心应手,1992年起,成为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可惜天不假年,2001年4月20日,在柏林歌剧院指挥威尔第歌剧《阿依达》时,他因心脏病突发而猝死指挥台上,终年54岁。
上述作品与德累斯顿乐团素有渊源,如今由“德意志之声”再度演绎,在大师指挥棒下,乐团发挥出色,音响厚实,层次清淅,却不乏内在的热情与活力。该影碟不啻是来自德累斯顿的陈年佳酿,馥郁淳厚,非常值得各位朋友细心品尝。
观看该影碟,仿佛让笔者返回470周年之夜的音乐会现场,当晚演出一结束,台上的每位乐师收到一朵玫瑰,庆典形式简单而隆重,亲自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确实毕生难忘!(甄隆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