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写意创作 艺术人生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1-17 15: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写意创作 艺术人生

——访青年艺术家孟祥军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负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创作在方法、形式和风格方面的代名词。中国画强调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神,笔墨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南朝理论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第一条理论便是“气韵生动”,指的是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因为笔墨的形式,才有了传统美学中关于气韵的意境。在青年艺术工作者孟祥军看来,气韵里还有一种思辨的内力,外化于个人体悟中抽离出来的具象,笔墨一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孟祥军笔下的人物极尽精细之态,超脱于匠气,灵秀满纸。在他的画里,人物蕴含美感,有沉思遐想的天真少女,有衣着入时、发型新潮的时髦女性,有饱经沧桑的老妇,亦有富态而不拙的仕女。透过孟祥军笔下的人物,我们看见了现实生活中的美,以及将其上升到艺术层面的美。他总能准确抓住人物的特征,通过对客观人物形象的提纯与过滤,使人物表现出未经坎坷的真纯。他的作品既呈现出经典性品质,又流露着一种时尚气象,仿佛出自理想王国的净土。

写意创作 艺术人生

  孟祥军近照

  孟祥军五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素描,接受默记背写、描绘人物的训练,对人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很小就具备了形象记忆和绘画才能。大学生活中所看到的彩色的袜子、精细的运动鞋、精心修理的眉毛、上翘的睫毛、衣着的搭配、胸前的小挂饰、细细的唇纹……这些小细节都逃不过他那双锐利的眼睛。

  孟祥军学习古典写实油画,又与国画水墨结缘。这场机缘来自一纸生宣。生宣纸质细腻,薄如蝉翼,极易晕染,有洇化效果,纸面上的水气和墨气时常因自然渗透而产生很多无法预料的特殊效果。一直接触油画的孟祥军被生宣及国画深深吸引,而从小学习素描又为国画的练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97年孟祥军考入山东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开始专业、系统地学习国画人物创作,几年的练习,孟祥军不仅深入了解中国画人物画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脉络,还夯实了笔墨能力,创作题材和方向逐渐明晰。

  长期的教书、求学经历,让他更多地接触到年轻人,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透露着阳光积极的正能量。攻读博士阶段,孟祥军师从吴山明先生,进一步了解了浙派中国画人物画的笔墨特性,对以往的笔墨观念进行了调整,画面表达也较之过去有了一些变化,《人物》系列作品便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在孟祥军的艺术创作生涯里,《人物》系列作品能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项目,给予了他极大的肯定与鼓励,也不断引导着他接下来的创作方向。

  《人物》以灰绿色为主色调,带给人一种安静、和平之感。孟祥军说,绿色是传统国画经典色,尤其是敦煌壁画中的主色,以绿色为基调进行画面设色源于敦煌印象而非刻意仿其色。花青、赭石与墨色是画面的调和色,它们有秩序地 平衡在整个画面中,既有色彩的并置也起着视觉的平衡作用。

写意创作 艺术人生

  《人物》

  孟祥军介绍,《人物》系列的创作灵感源于家乡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石的减地平面线刻技法运用了极为简练的线条,传统国画线条在这里由黑色线条转换成了白色线条。由此,我深受启发,想尝试在生宣纸上运用白线来组织画面。”

  他查阅了众多当代画家的作品,发现作品大多以熟宣或用厚厚的颜色平涂为主。孟祥军则努力探索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最初,他用胶矾水画出线条,再用墨染,但胶矾水留下的线条并不自然,且不清楚,难以表现细致的线条。后来,他又用没骨方式作画,再用白粉提线,虽然线条精致,却又失去了写意的味道。

  “写意就是在极慢的感觉中找寻和体悟,这个过程慢是慢了一些,一天可能就完成一小块画面,但过程中又让我放平了心态,懂得了不急不躁的道理。”反复试验之后,孟祥军最终探得以技法控制水分的方式。这样的方法笔墨兼备,将技法含蓄地隐没在画面之中。

  然而,作品的创作考验并没有就此停歇。在确定了绘画技巧之后,对色调的极致追求成了孟祥军要迈过的另一个难题。由于作品尺幅大,画室空间有限,整个创作过程中在不断重复着一个过程:完成创作小样,将作品拿到室外审视,然后再搬回画室。正式创作之前,孟祥军画了近二十幅小色稿,并从中选择了一幅比较满意的,但在实际创作中,这幅作品却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于是又一次推倒重来……这样的过程无疑是磨人的,但却是艺术工作者对作品负责、对艺术负责的最真实写照。

  国画可以在多种题材和角度的创作中呈现当代语境下的新语言、新生态、新方向,“笔墨当随时代”是孟祥军艺术创作的理念之一。近年来,新水墨的提法日盛,孟祥军也不自觉地汇入到这个时代的潮流中,成为了新水墨里一朵绚丽的浪花。谈及未来的艺术方向,孟祥军表示自己将致力于超越对现实场景的简单再现,不断创新国画艺术的语言、材料和技法,创作出既能体现传统中国画艺术的含蓄美,又兼具对当下生活的丰富想象和直率表达的作品,进一步丰富和延伸国画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时代的新意。(光明网记者产娟娟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