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国之当歌》生动诠释了六个“离不开”
首页> > 正文

《国之当歌》生动诠释了六个“离不开”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1-17 15:4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国之当歌》生动诠释了六个“离不开”

  ——在音乐剧《国之当歌》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国之当歌》生动诠释了六个“离不开”

  王祖皆(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总政歌剧团原团长):

  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信仰危机的考验,需要重建中华民族的理想大厦和精神长城。所以,音乐剧《国之当歌》的创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国之当歌》不仅“当歌”,也很当时,应该多多演出,尤其要到大中专院校去演出,让年轻人熟悉民族这段苦难的历史、奋斗的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时代,离不开人民,离不开族根,离不开创意,离不开真情。音乐剧《国之当歌》很好地诠释了这六个“离不开”,可成为一个典型范例。在短暂的生命中,聂耳创作了《卖报歌》《码头工人歌》《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37首歌曲、6首器乐曲,发表了15篇论文,还写了3部电影剧本。我们常说,不是作曲家选择了时代,而是时代选择了作曲家。只有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放歌,让艺术作品具有人民性,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聂耳的作曲风格,充满了战斗性,既是时代的又是民族的。他在昆明时,学过各种乐器,接触了很多民间音乐,打下了扎实的创作根底。没有创意,就不会有新意。聂耳的优秀作品,以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艺术形式,开创了新的乐风,成为时代的号角。继聂耳之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施光南都是因为秉持这样的创作观念,作品才脍炙人口、永世流芳的。

  除了思想意义,音乐剧《国之当歌》在艺术上也是很成功的。首先,把聂耳的音乐与新创的音乐进行巧妙融合,既保留了自己的个性,又主动贴近聂耳的音乐风格。而且,在运用聂耳的音乐时,还进行了一些恰当的处理和发展,使其相互交融。其次,选曲很精准,包括《卖报歌》《码头工人歌》《毕业歌》等。新创的《上海是个梦工厂》生活气息浓郁,风格时尚;聂耳和小莉的二重唱《爱的涟漪》缠绵似水;聂耳与田汉的咏叹调充满激情;不少重唱曲、合唱曲也都写得很好;从国歌提炼的主题,在全剧贯穿使用,形成了完整的音乐结构。音乐风格多样,舞台呈现丰富,体现出一种都市情怀。中西融合、雅俗共赏的海派文化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与上一版相比,音乐剧《国之当歌》经过修改复排,哲学思考更加明确,人物关系更加有机,作曲水准更加专业。但客观来说,有得也有失。插科打诨元素的大量删减,使得全剧显得过于板正,弱化了观赏性。有了趣味,艺术作品才能更生动,更吸引人。例如音乐剧《悲惨世界》,如果没有小酒店这场戏,就不会那么好看了。谢幕也有点潦草,希望更精致,更有设计感。舞台剧的修改,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音乐剧《国之当歌》此次修改幅度大,主创团队下了大工夫。这一点,难能可贵,应充分肯定。但因为原版先入为主的影响,以及排练磨合的时间不够充分,整部作品显得有点零碎,舞台转换不够行云流水,舞台表演有拘谨之感。希望作品修改方案确定以后,尽快进入稳定状态。只有熟练了,才能出水平、出质量。

  上海歌剧院是中国歌剧艺术的要塞重镇。音乐剧《国之当歌》是上海歌剧院的成功之作,在广泛听取领导意见、专家意见、观众意见的基础上,衷心希望主创团队冷静思考、合理取舍,不断打磨,使作品日臻完善,成为一部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中国原创音乐剧精品力作,为建国7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