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当歌》生动诠释了六个“离不开”
——在音乐剧《国之当歌》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王祖皆(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总政歌剧团原团长):
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信仰危机的考验,需要重建中华民族的理想大厦和精神长城。所以,音乐剧《国之当歌》的创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国之当歌》不仅“当歌”,也很当时,应该多多演出,尤其要到大中专院校去演出,让年轻人熟悉民族这段苦难的历史、奋斗的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时代,离不开人民,离不开族根,离不开创意,离不开真情。音乐剧《国之当歌》很好地诠释了这六个“离不开”,可成为一个典型范例。在短暂的生命中,聂耳创作了《卖报歌》《码头工人歌》《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37首歌曲、6首器乐曲,发表了15篇论文,还写了3部电影剧本。我们常说,不是作曲家选择了时代,而是时代选择了作曲家。只有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放歌,让艺术作品具有人民性,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聂耳的作曲风格,充满了战斗性,既是时代的又是民族的。他在昆明时,学过各种乐器,接触了很多民间音乐,打下了扎实的创作根底。没有创意,就不会有新意。聂耳的优秀作品,以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艺术形式,开创了新的乐风,成为时代的号角。继聂耳之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施光南都是因为秉持这样的创作观念,作品才脍炙人口、永世流芳的。
除了思想意义,音乐剧《国之当歌》在艺术上也是很成功的。首先,把聂耳的音乐与新创的音乐进行巧妙融合,既保留了自己的个性,又主动贴近聂耳的音乐风格。而且,在运用聂耳的音乐时,还进行了一些恰当的处理和发展,使其相互交融。其次,选曲很精准,包括《卖报歌》《码头工人歌》《毕业歌》等。新创的《上海是个梦工厂》生活气息浓郁,风格时尚;聂耳和小莉的二重唱《爱的涟漪》缠绵似水;聂耳与田汉的咏叹调充满激情;不少重唱曲、合唱曲也都写得很好;从国歌提炼的主题,在全剧贯穿使用,形成了完整的音乐结构。音乐风格多样,舞台呈现丰富,体现出一种都市情怀。中西融合、雅俗共赏的海派文化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与上一版相比,音乐剧《国之当歌》经过修改复排,哲学思考更加明确,人物关系更加有机,作曲水准更加专业。但客观来说,有得也有失。插科打诨元素的大量删减,使得全剧显得过于板正,弱化了观赏性。有了趣味,艺术作品才能更生动,更吸引人。例如音乐剧《悲惨世界》,如果没有小酒店这场戏,就不会那么好看了。谢幕也有点潦草,希望更精致,更有设计感。舞台剧的修改,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音乐剧《国之当歌》此次修改幅度大,主创团队下了大工夫。这一点,难能可贵,应充分肯定。但因为原版先入为主的影响,以及排练磨合的时间不够充分,整部作品显得有点零碎,舞台转换不够行云流水,舞台表演有拘谨之感。希望作品修改方案确定以后,尽快进入稳定状态。只有熟练了,才能出水平、出质量。
上海歌剧院是中国歌剧艺术的要塞重镇。音乐剧《国之当歌》是上海歌剧院的成功之作,在广泛听取领导意见、专家意见、观众意见的基础上,衷心希望主创团队冷静思考、合理取舍,不断打磨,使作品日臻完善,成为一部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中国原创音乐剧精品力作,为建国7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