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文

培育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2019-01-16 09: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9-01-16 09:37:48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作者:马珊珊

  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创演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自首演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10台重点扶持剧目。按照文化和旅游部要求,促进剧目加工打磨,不断提高艺术质量,其间还委派专家学者对剧目把脉。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在剧目修改、完善、提高方面做了大量的研判工作,还戏于民,在尊重剧目原创总体风格的前提下完成改动。

  依稀记得《王贵与李香香》在宁夏人民剧院首演成功的场景,演出结束后观众意犹未尽,纷纷热议中国戏曲还能这样搞?剧目创作中把戏曲乐队、大型合唱团、钢琴都搬上舞台,同戏曲演员一起歌舞演故事,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相互对望中凸显戏曲的魅力,重拾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编剧刘锦云的剧本不仅原汁原味保留了李季红色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的风格,文学语言淳朴优美而且故事情节演绎得恰到好处。导演张曼君的二度创作大胆创新,巧妙运用唱诗班和舞蹈队讲述环境,舞台后区象征蜿蜒曲折的黄土高坡上摆放一架钢琴,为70余人的唱诗班表演伴奏,与之相呼应的舞台右角是9个人组成的乐队,锣鼓、板胡、月琴等演奏突出了秦腔剧种的本体元素,音乐作曲徐志远、修岩,唱腔设计罗新昌、灯光设计邢辛等倾力合作,中心表演区是柳萍和李小雄的精彩表演。

  给予剧目充分肯定的同时,业内专家学者也提出问题:这样一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剧场演出非常成功,堪称是一流作品,但舞台铺陈方式如何方便下基层为百姓演出,让广大百姓共享文化创新成果?

  如今,本剧在舞台空间处理上,保留原剧说唱、叙述体风格和戏曲美学,但删减了80余人的唱诗班和一架伴奏钢琴,舞美根据现场的现实性调整,可以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向更多的观众群体开展演出。简约而不简单的制作回归戏曲本体,保障了原剧目舞台空灵、壮阔、虚拟,同时又带有鲜明的现代色彩。舞台呈现简洁流畅、浪漫灵动、诗情画意,主舞台区域蜿蜒的山路,既展现了黄土高原的生态原貌,也完成了剧情讲述。70年前宁夏盐池周边地区人民走上革命的坎坷历程,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欢与革命发展中的火热生活,反映了当时农民闹革命的壮烈景象以及揭示了个人命运与革命大业必然相连的因果关系。据悉,这样的舞台呈现下基层为民演出已达60余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总体分析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的艺术实践,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艺术创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为人民创作,坚持还戏于民、活戏于市场、兴戏于盛世的发展传承道路。

  “立信于文化”。中华戏曲要站住脚,传承下去,一定要深耕传统文化,切不可偏离传统文化的轨道。正如该剧作曲徐志远所说:“创作中音乐一直想走向现代、走进现代人的心里,同时又不失去我们本真的东西,让一些新的手段和新感受进来,但一定是在秦腔的基本特点上创新,包括剧中借用的合唱形式,它的旋律、音乐感受依然是从秦腔而来的,这个根是不能丢的。”

  “还戏于百姓”。戏曲来自草根,来自普通民众,要把戏曲还给老百姓,要让老百姓看得到、看得起、看得懂、看得高兴,而不是成为“庙堂”“殿宇”里的贡品。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不论是原创还是再版,创作思路始终体现创作者坚持心怀百姓、面向百姓,通过优秀的作品寓教于乐、启迪心智的良好初心,还戏于民,让戏曲大众化、普及化,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这亦是戏曲的生命源泉所在。

  “活戏于市场”。离开了市场,戏曲很难繁荣。再版后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简洁又空灵,通过道具完成空间的自由转换,能够使人感受到浪漫灵动的诗情画意,达到进剧场有剧场演出的效果,下基层演出有基层演出的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表现出了良好的市场活力。

  70年前,李季的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涌现的优秀作品之一。70年后,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创排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积极探索“为了谁”创作和“如何为”的问题,较好实现了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新时代,我们应该积极借鉴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创作演出成功经验,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马珊珊)

[责任编辑:李姝昱]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