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师古不模古,苏作亦推新
首页> > 正文

师古不模古,苏作亦推新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1-16 12: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师古不泥古,苏作亦推新

  ——访青年艺术家王华

  “春季里杏花开,雨中采茶忙。

  夏日里荷花塘,琵琶丁冬响。

  摇起小船,轻弹柔唱,桥洞里面看月亮……”

  提起苏州,你会想到什么?是脉脉荷田浪?依依太湖水?还是曲廊回合的苏州园林?对王华来说,这种吴文化中的雅致标记了他的生活。

师古不模古,苏作亦推新

王华近照

  吴文化影响下的匠人

  2001年,王华考入南京林业大学读研究生,专攻家具设计方向,从此南林成为他家具设计的启蒙地。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家具风格,从现代到传统、从美式到中式、从板式再到实木。

  也许是骨子里吴文化的影响,王华在家具设计的道路上摸索多年后,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明清家具,慢慢被苏作家具吸引。中国传统明清家具主要有三大流派,分别是苏作、京作和广作,其中苏作发源于苏州,其造型优美、选材考究、制作精良,散发着隽秀雅致的文人气韵。

  最初,王华自己摸索苏作家具的设计与制作,后来便跟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许建平老师学习。苏作家具既要造型优美,又要节省材料,因此需要巧妙套用材料,不浪费任何微小的木材,无论大小器具,均需精心雕琢,这些都是对王华的挑战。于是,他从测绘和临摹开始,跟随许建平一步一步体会苏作家具的尺度和比例、细节与工艺。

  新时代,这种历史悠久的工艺手法,最重要的便是传承与创新。近年来,虽然中式、新中式风格在建筑和环境设计中越来越主流,但真正好的设计还是凤毛麟角。就家具设计而言,大多数新中式家具缺少传统家具的底蕴,传承只在表象,少了气韵与风骨,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我希望能摸索苏作家具的传承和创新之路,为现代人的居住空间设计一套适合的、带有中式韵味的客厅家具。这套家具一定不能繁琐粗劣,不能臃肿低俗,要尊重材料尊重技艺,有文人之雅,也有土地根脉。”

  于是,《苏作新明式家具》诞生了。  

永恒的艺术,进阶的家具

  《苏作新明式家具》共由8件组成,包括单人、双人、三人沙发各一件,茶几一个、电视柜一个、边几一个以及花架一对。这一套状似平淡无奇的家具,其实有大学问。

  从选材开始,王华就做了精细的打算。这一套家具选用了一种新的木材——来自非洲的染料紫檀,俗称血檀。血檀颜色较深、材质细腻、加工性能好,油漆后的成品效果有檀香紫檀般的质地,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优质木材。而在沙发坐垫材料的选择上,他主要使用了空气纤维,这是一种海绵的替代材料,具有透水、透气、抗菌、环保等性能,能形成良好的体压分散效果,回弹性和耐久性俱优。作品中的沙发为硬木坐面,久坐易积聚湿气,空气纤维的特点则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师古不模古,苏作亦推新

《苏作新明式家具》

  而在外观设计上,王华也下了一番功夫。他在作品最初设计时,便定下了“苏作新明式”的方向,因此追求外拙内秀、素而不寡,摒弃了繁琐的样式与过于亮丽的搭配。细看这套家具,体块构成简单直接,层次分明,采用了冰盘沿、束腰、内翻马蹄、洼面踩委脚线等常见的明式家具造型语言,而沙发靠背与茶几上均有浅浮雕的兰花,形态各异,卓卓而立古风犹存,延续了明式家具淳朴简素的意趣。

  一套家具,不仅要讲求别致的外观,功能设计也尤为重要。相比于传统的中式家具,这套作品的功能设计更加与时俱进,比如其沙发的坐感舒适,尺寸也更为适合现代客厅,而家具的下部空间,由于考虑了地暖与打扫的需求,也是全部开放的。

  这也正是整套家具的最特别之处,既延续了吴文化与苏作的典雅文情,又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这种设计理念,也来自一位对王华影响深刻的艺术家,芬兰的设计大师约里奥•库卡波罗教授,这位北欧现代设计大师作品简洁洗练,尺寸把握精益求精,人体工程学的考量细致入微,这些特质都与苏作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套家具的诞生并不容易,从设计到打造,王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期间,他往返于南京、苏州两地,一边工作一边忙于家具的设计打造,很多时候到了苏州也没时间回家看望父母。“最难忘的是许建平师父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我每次修改完图纸,都会回苏州请师父把把关、提提意见,师父要求需打印成1:1实物大小的图纸,打印社最宽的图纸还不够,需要拼图。图纸打好后会摊在地面上,大家一起来审视。师父已经60多岁了,还会时不时趴在地上指导我改图。” 王华说。或许,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才会让一件作品成为艺术品。

  如果说,近年来大部分的新中式家具是在现代家具中融入传统元素,那这套《苏作新明式家具》则从另一个维度出发,在传统中融入现代生活,骨子里是古韵的,努力在现代的环境下脱颖重生。

  “传统家具制作成本高昂,凭我个人收入是很难去支撑一套完全按照自己心意设计的作品的。”王华对国家艺术基金,始终心怀感激。“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既是经济上的雪中送碳,又是精神上的励志鼓舞,使我得以有条件、有信心来完成心中久已存在的设计构想。另一方面,它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使我们有底气继续自己的创作。”

  传统家具设计这条路,已经成为王华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热爱。他认为,从古时至今日,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艺术是永恒的。

  (光明网记者刘昀昀采访整理)

[ 责编:贺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