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学书之路虽苦犹乐 艺术创作精益求精
首页> > 正文

学书之路虽苦犹乐 艺术创作精益求精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1-15 17: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书之路虽苦犹乐 艺术创作精益求精

  ——访青年书法家纪松

  “我喜欢草书酣畅淋漓的挥洒,喜欢草书落英缤纷的章法,喜欢草书纵横天地的气势,喜欢草书变化莫测的构成。这也许是骨子里澎湃的激情,以及不断挑战自我的信念。”青年书法家纪松如是感慨。43岁的他,有着三十余年的习书经历,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泰州学院副教授、泰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学书之路虽苦犹乐 艺术创作精益求精

纪松近照

  纪松的书法作品,继承古贤风格,给人结构随心、波磔有序、章法独特、笔势流畅的深刻印象,曾20多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类展览中入选、获奖。其中。《李白诗歌十幅》获评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资助项目,2016年度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新城道中诗》获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滚动资助作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评价说:“隶书《新城道中诗》用笔浑厚不乏灵动,结字开阔而神气内聚,既能够表现隶书的朴厚大气,又能够体现精细之处的严谨,同时在章法上具有一定的时代审美。”

  两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纪松的从艺经历、书法成就,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那么,在骄人成绩的背后,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隶书《新城道中诗》是如何诞生的?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纪松。

  光明网:您是何时开始学习书法的,有着怎样的机缘?

  纪 松:转眼间,学习书法已有三十多个春秋。回顾习书历程,有两个人对我影响最深:一是我的祖父,一是恩师徐利明教授。祖父领我启蒙,恩师则教我修行。

  1975年夏,我出生于江苏泰州一个农村,祖辈世代私塾,也可称作世代书香。从我8岁起,祖父即教导我读书习字,初习唐楷,继而二王。祖父虽无过人之技,也无超人学识,但教会了我笔法至上、察之尚精、功在书外等一些重要理念。小学五年级,在全乡一次书法比赛中,我有幸获得一等奖。领奖那天,祖父为我准备了一件新衣服。我欣喜若狂,一路高歌。这段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8年的基础训练,让我不仅熟谙了唐楷笔法,也研习了晋唐小楷。勤学苦练,不求闻达,但沐书香。

  多年与书法为伴,有三本字帖值得一提。一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祖父从旧书摊上淘回来,我临摹了七八年,临摹纸张足有一人高。二是孙过庭的《书谱》,我曾专门临习了两年。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浮现出很多字形。至今,我的小草仍然有许多它的影子。三是黄庭坚的《郁孤台法帖》,让我不仅对大草笔法有了崭新的认识,心胸和气度也达到了新的境界。

  2007年,我有幸到南京艺术学院求学,师从徐利明教授。徐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书家,诗书画印论皆擅,对书法诸体技法娴熟,且能融会贯通。创作过程中,他的激情和专注,让人惊叹不已。日常教学中,徐先生不仅在技法上给予悉心指导,也对学生的书法理论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他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让我受益匪浅。经过认真摸索,我决定在五体兼修的基础上,将大草书作为主要创造和研究方向。

  光明网:与其他书体相比,草书的独特魅力如何体现?

  纪 松:草书,是最能抒发个性情感跳跃、最能体现创作者才情的书体。面对那些跌宕起伏、连绵不绝的草书力作时,我每每被其中变幻莫测的线条、绝妙对比的墨色、精妙偶得的笔法、开合有度的空间、变化统一的韵律所打动,不禁激动和兴奋。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只是因为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撼动心灵的力量。

  草书创作,绝不是肆意的狂放、任意的挥洒,而是一种建立在法度基础上的激情飞舞。这一点,有人用“戴着镣铐舞蹈”来描述,我认为不无道理。也有人,将草书创作比喻为“在理性草原上的感性驰骋”,我认为非常准确。所谓“理性”,就是对技法,以及笔、墨、纸性能的熟练掌控,对美学原则的透彻理解。“感性驰骋”,则是要求释放个性、纵横万象、不计工拙、不计小节。只有二者密切融合、自然生发,才能创作出草书的精品力作。

  随着研习深入,我逐渐体悟到草书创作所带来的爽快无比。在日常创作中,主动将晋唐草书的古朴蕴藉、明清草书的浪漫肆意相结合,在用笔、用墨上尽量寻求变化,在章法严谨、气韵生动方面下功夫。这些年,多次的入展和获奖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创作和研究草书的信心。

  古往今来,许多人将狂草与章草、今草并列,个人认为不妥。这是因为,狂草与大草都是一种生命力量的迸发、情感外化的产物,从风格和形态上不能明确分辨,只是狂草更甚。在草书创作与审美方面,我一直遵循“小草始于精,大草发于情”的原则。

  光明网:在专攻草书的同时,为何创作了隶书《新城道中诗》?

  纪 松:南京艺术学院申报的“书法创作人才培养”获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7年,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书法家一起在南京艺术学院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封闭训练。

  期间,徐利明教授制定了“诸体兼修、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并对我们提出了“扬长不避短”的具体要求。这样的教学思想,改变了我单一的创作方向。受此启发,我加强了对于此前相对陌生的篆隶的学习。具体来说,不仅在笔法研习上苦下功夫,而且注重篆隶笔意、金石气息的追寻。终于,在篆隶书写上,找寻到了一定的方法,认识也提高了不少。在结业展中,我以隶书创作了一幅《新城道中诗》。

  该作以绞转笔法为主,不去刻意强化每个笔画的起止形态,而是加强用笔的连贯性,在追求苍茫迟涩的同时,体现一定的性情。在结字方面,我加强了每个字的左右舒展,使得横势更加明显。同时,为了避免过于工整呆板,在每个字的姿态上,都采取了一定的变化,使其能够体现一定的动感。在章法上,我采用了常见的“字距大于行距”的隶书创作方法。个别横向舒展的笔画穿插,又能够打破章法的平实刻板。三条屏的粘贴,增加了作品的新意。草书落款,与凝重苍茫的正文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作品在浑厚质朴中显现出一丝灵动。俗话说,艺无止境。虽然这幅作品还不是很到位,但体现了我的学习和研究状态,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光明网: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您是怎样克服的?

  纪 松:期间,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两个:一是对隶书技法要素的把握和体现。我对隶书的学习时间较短,主要集中在相对工整严谨的一路。在南京艺术学院求学期间,我根据导师徐利明教授的要求,加强了汉代隶书中雄强和开张一路的学习,尤其是汉三颂的学习。希望这样,能够改变原本谨严的用笔状态、工整规范的结字范式。但是,学习如果达不到一定程度,创作时便会出现不协调、不自然的状态。

  二是如何寻求突破点?艺术创作,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表现范式。这不一定就是所谓的风格,但一定是体现自己审美趋向的重要方面。为此,我经过了许多尝试和思考,确立了开张肆意的取向。在创作中,以《石门颂》的体势为主,用笔上注重气息的贯通和点线的质量。这样的表现,正好可以与我的草书创作相互结合和融通。但无论是用笔还是结字方式,对我来讲,还都处于探索和锤炼阶段。

  光明网:一位称职的艺术家,需要具备哪些综合素养?

  纪 松:作为艺术家,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创作技巧、艺术素养,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注。社会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才会有参天的成就。二是对艺术本体,在纵向和横向上,具备一定的把握能力。只有这样,才会对学习和创作真正发挥引导作用。三是培养和巩固艺术的通变能力。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必须好做到融通和变通。所谓融通,是讲学习和继承;变通,则是创新和创造。融通是基础和关键,变通则是目标和方向,也是艺术本体发展的根本目标。

  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鞭策。通过项目实施,我不仅提高了草书创作水平,而且解决了两个困扰多年的问题:一是草书的创作语言与书写内容的意境如何协调,二是大草书与小草书创作技法的区别。这将会影响我一生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和实践。董其昌云“翰墨小道,其难如是”,林散之讲“一艺之成,良工心苦”。学书之路虽苦犹乐,我将在这条崎岖小道上继续走下去!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