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伦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檀香刑》讲述了一段100多年前发生在莫言老家山东高密县的骇人听闻的故事。小说讲述了清末的酷刑“檀香刑”,以及围绕着“檀香刑”发生的德国人在山东修建铁路欺诈中国人,茂腔戏班班主孙丙加入义和团后带领农民起义被镇压,最后被檀香刑迫害致死的故事。小说围绕着檀香刑的实施,将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存活的黑色土壤和阴暗法则。最近,由莫言、李云涛编剧,李云涛作曲、陈蔚导演的原创歌剧《檀香刑》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从去年首演后,已经经过了三次修改。
一部歌剧的成功,一度创作是基础,而在一度创作中,剧本的创作则尤为关键。这个故事让许多人望而生畏,莫言说:“也许这个故事中描写了刽子手和檀香刑的残酷行刑,使得很多电影和电视剧的导演曾经想改编最后又放弃了。”山东艺术大学院长李云涛是莫言的老乡,对小说《檀香刑》情有独钟,从2010年开始就想把它改成歌剧,历经7年在莫言自己的加盟下,终于将它改成了歌剧。
没有适合的音乐也不能成为优秀的歌剧,莫言的家乡高密县的戏曲是茂腔,而编剧和作曲李云涛对山东戏曲特别是茂腔又十分熟悉,因此,他将众多的山东戏曲曲艺的元素融入西方的歌剧创作形式中。大幕拉开,一位山东琴书老艺人端坐台中,坠胡一响张口就唱,以这样的形式替代西方歌剧中的序曲,立即把观众带入民族文化的氛围中来。随后的“媚娘打秋千”的场景,合唱融入了很多山东民歌小调,将热烈的氛围烘托起来。一曲媚娘的咏叹调《相思曲》优美动人,不乏民间音乐的音乐元素,唱出媚娘的想念。而长得很像孙丙并想换其出狱的乞丐张小山和乞丐们的演唱风趣幽默,融入了大量地方戏曲的元素。孙丙在行刑时的咏叹调“身受檀香刑”更是一段茂腔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旋律既符合戏班主这个人物,也把孙丙要“演一个英雄,教育普通大众”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有很多原创歌剧都希望融入民间元素,但在歌词创作时并不讲究,不仅缺少韵辙,更在“文白杂糅”中不知所云,在音乐创作时也没有对歌词进行深入研究,导致音乐与歌词往往是两张皮,出现中国观众看中国歌剧也必须看字幕的现象。莫言和李云涛对歌词的每一个字都会研究探讨,在最后一版修改完成后还在探讨唱词中某个字的安排,因此,在听这部歌剧时不用看字幕就能明白演员的演唱。乐队的配器摒弃厚重,作曲和指挥都力求乐队伴奏为歌唱演员让路,使得大部分演员的演唱清晰,给人以清新流畅的感觉。
记得在歌剧《檀香刑》首演时,很多人不理解它的舞美设计,舞台上方或两侧很现代的巨大的木质人形身体和脸颊。《檀香刑》的舞美设计具有现代气质,特别符合当今国际歌剧舞台的设计潮流。
当然,剧中依然有些细节还需要精心打磨,尤其是在不断的演出中更加磨合得严丝合缝,尽管经过一次次修改,在音乐和歌词上依然有个别倒字和不舒服的状态。剧词与音乐的磨合,不仅是剧作家和作曲家的事,也是歌唱家、乐队指挥、乐队演奏等众多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多演出多磨合才能达到高水准和高境界,才能向精品迈进。(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