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卫锋
12月16日,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成功首演。作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山升格地级市30周年的献礼作品,《咸水歌》的创作聚集了多位文化界大咖:中山市政协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丘树宏担任总编导兼总撰稿;广州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蓝程宝作曲、编曲并担任艺术总监;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夏小汤担任演出指挥。
《咸水歌》主打跨界融合,将交响乐与咸水歌结合。丘树宏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能用这台演出,为咸水歌开拓更大的空间,将咸水歌推广到全国舞台。”
演出现场
清唱剧:用普通话唱起咸水歌
本土原创作品《咸水歌》由丘树宏担任总编导和总撰稿,由广州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蓝程宝作曲、编曲并担任艺术总监,由广州交响乐团、中山市歌唱演员,以及东升胜龙童声合唱团联袂演出。全剧由序曲、尾声,以及“珠江春”、“山海恋”、“旱天雷”、“芭蕉雨”、“月团圆”五个乐章组成,通过在中山地区流传的五桂山青年阿桂与疍家姑娘水妹的爱情故事,集中表现了咸水歌的历史、特点、调式与唱法,高堂歌、对花、大缯歌、姑妹歌等咸水歌常用调式都在剧中有体现。
这部剧的创新力度很大,丘树宏说:“咸水歌一路都在变,我们也要通过创新,让它走得更远。《咸水歌》做出了交响乐和广东民歌的融合,这是全国民歌都在走的路子,也是我们的一次试验。”
在《咸水歌》中,粤语、客家话、普通话交叉出现,为了利于全国传播,整场演出增加了普通话的比重。丘树宏说:“咸水歌主要是用广州话演唱,地域口音很重,广东之外的人往往听不懂。如果传播力太弱,咸水歌就走不远,就谈不上保护与传承,更别说弘扬与发展。因此,我大胆改革,全剧除了最精华部分需要用广州话,以及因为剧情的需要采用客家话演唱外,其余大多数曲目,都采用普通话来演唱。”
溯源头:传承“疍家人的《诗经》”
咸水歌是岭南水乡人世代传承的民间口头艺术精华,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象征,又称疍歌、蜓歌、蛮歌、咸水叹、白话渔歌、后船歌等。它源自生活、贴近生活,具备即兴创作、音调婉转、通俗易懂的特点,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态度、情趣、愿望以及审美观念,形成了独具风格、活泼鲜亮的艺术特色,被称为“疍家人的《诗经》”。
中山是广东省咸水歌文化的中心地区。咸水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中山成立了若干个咸水歌传承基地,还将咸水歌引入学校的教育课程。2016年10月,东升镇歌手周炎敏登上中央电视台,代表广东省参加中国民歌大会演出。
咸水歌的发展还面临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为此,中山市政协决定以文化公益、文化民生项目的角度,将关注和支持咸水歌作为2017年之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来部署。2017年8月,中山市政协、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联合有关镇区首次面向全国征集咸水歌歌词,举行了广东省首届咸水歌文化节,广受好评。丘树宏说:“在文化节之后,我觉得创作咸水歌舞台作品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我创作了《咸水歌》剧本,想通过一个舞台的案例,供咸水歌艺术工作者借鉴、利用,供热心观众观赏。”(龚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