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惠芬
历史应当会记得2018年那一场规模空前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全国的120个剧种156个剧目竞相绽放独异风采。丝竹管弦、铜琶铁板,共同演奏中国百戏的交响。三年时间,全国现存348个剧种将先后登场。而举办方建立中国戏曲博物馆的设想更是令人赞叹,令人心向往之。六百年前的昆曲,如今的百戏,贯穿的是一条显见的戏曲文脉。当地百姓兴致勃勃涌向剧场,津津有味地品赏来自天南地北的剧种。即使由于地域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可能听不懂唱词,但借助字幕,依然神情投入,散场时心满意足。这让人相信,戏曲的种子已经播撒在心中,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乃至长成参天大树。对戏剧来说,传播是发展的必经之途。
西藏自治区折子戏专场在昆山演出
传播使戏曲保持持久生命力
曾几何时,我们为戏曲剧种的不断消亡深深担忧,为戏曲在时代大潮中的艰难挣扎努力寻找救治的良方。2017年的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显示,剧种依然有348个。剧种普查的结果告诉我们,在不断唱衰声中,起码从数量上来说,戏曲剧种并没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快衰落下去。有生有灭,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有些剧种确实消亡不见,但新的剧种也在诞生。有的剧种生机再现,发展繁荣,如豫剧、黄梅戏等,而有的剧种在艰难求生。整体来看,中国戏曲历经风雨沧桑而绵延至今,生生不息,体现出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化的多样丰富性和强大生命力。传播、交流正是中国戏曲最好最有效的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是戏曲保持活力的不二法门。中国戏曲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各剧种是在不断融合吸收、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的。京剧、梆子戏乃至评剧等之所以成为影响广泛的大剧种,其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传播是促进传承的有效手段
戏曲终究是剧场艺术,是面向观众的,需要观众的共鸣和反应,要获得观众的喜爱或议论。活水才能养鱼,只有不断演出,从生活和观众中汲取艺术营养,才能获得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便是生肌素。只有通过展演,才能促进交流,相互借鉴,造血生肌。比如最近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的五路丝弦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东路丝弦的例子充分说明这一点。本来东路丝弦只有一两个传承人,几近消亡。但在参加了2017年首届五路丝弦展演后,一年时间,他们又恢复了几段折子戏,演员人数也增加到六七人,甚至还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展演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
在中国戏曲传播历史上有几个渠道,一是商路即戏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散居各地的商人会以观赏家乡戏慰藉乡愁,各地剧种也就此开花散叶。二是征战的迁徙。与商路传播相近,为了安慰远离家乡,羁旅军中战士的思乡之情,演戏,演战士的家乡戏成为稳定军心的重要方式。而现今来说,由政府主导的各类展示展演活动,是最好、最有效促进传承和发展的途径。
近年来,国家对包括传统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传统戏曲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不能不看到,演出市场的尴尬也十分明显。特别是稀有剧种,流传地域相对狭窄,演出团体少,受众面小,剧目储备严重不足,美学形态与当代文化严重脱节,创新能力严重缺乏等,成为困扰和阻碍剧种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特色明显,但弱势也很突出,如果没有特别的保护措施,在现代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几乎没有胜算。因此,获得不断演出,面向大众展示的机会,对这些剧种来说是甘霖雨露。看得出,所有参演剧种剧团都十分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对待。
戏曲是依赖于观众而生存的艺术,戏曲的传承既需要自身创作和表演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培养支持和喜爱戏曲的观众群。戏曲不能“养在深闺人未识”,自我陶醉。因此,要利用各种可能的媒介和形式,大力推进戏曲的传播。在当今形势下,由政府组织的多剧种展演,正是剧种传播交流最有效的途径,各种规模和形式的戏曲展演展示,绝不能将之看作无效活动。这也是涵养戏曲文化生态的必需。当我们在剧场中看到观众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剧种,无论是大戏还是折子戏专场,甚至对语言不通的地方小戏也依然看得津津有味,深深感到,戏曲百戏盛典的举办如此及时,如此符合戏曲人和观众的心理需求,这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坚持走下去的重要动力。
传播有益于促进创新性发展
要实现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在坚守剧种本体文化自觉的同时,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展演是互相观摩、切磋的大好时机,也是展示自我、彰显剧种特色的绝好平台。我们欣喜地看到,参加戏曲百戏盛典的剧种特别是地方稀有剧种,大多保持着鲜明的剧种艺术特色,充分展现出剧种的文化自信,体现出百花齐放的文化多样性。然而,也有一种同质化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戏曲文化自信曾经受到冲击,那时候,我们甚至在急急忙忙进行自我改造、自我革新,以至于“我不是我”,剧种特色逐渐消失。一方面在强调特色,却趋于雷同;一方面在追求创新,却不断重复,这成为戏曲创作的悖论。因此,要抓住如今国家不断加大对戏曲扶持力度,文化和旅游部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一步步推动戏曲老树开新花的大好机遇,借助展演的平台,增强剧种建设的文化自觉,保持和弘扬文化多样性,使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都焕发出动人的艺术光彩。
“汇中国百戏,展戏曲新颜”,不只是戏曲百戏盛典的口号,更是戏曲可期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