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文

用一个梦境 讲日瓦戈的一生

2018-11-13 10:28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8-11-13 10:28:54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责任编辑:贺梓秋

  作者:李健鸣

  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科米萨尔日斯卡亚模范剧院的话剧《日瓦戈医生》格外值得期待,是因为这本由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小说在改革开放后成为当时的“网红”,而美国电影《日瓦戈医生》又放大了日瓦戈医生和拉拉的爱情故事,获取了无数人的感叹和眼泪。主题曲《拉拉之歌》的旋律甚至成为了爱的象征,在世界各地流传。

  在某种意义上,小说和电影都成为许多人不可磨灭的记忆,像经典一样留存于世。只要摘取一段话就能说明这部作品为什么如此迷人:“我同你就像最初的两个人,亚当和夏娃,在世界创建的时候没有任何可遮掩的,我们现在在它的末日同样一丝不挂,无家可归。我和你是几千年来在他们和我们之间,在世界上所创造的不可胜数的伟大业绩中最后的怀念,为了悼念这些已经消失的奇迹,我们呼吸、哭泣、互相依靠,互相贴紧。”日瓦戈医生和拉拉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真的成为了一首诗,一首把爱情升华的诗。但这首诗之所以能让人感动,并不仅仅只是表达爱的忠诚和甜美,而是让人联想痛苦和眼泪,因为那是一段乱世中的爱情,而且被纷乱的历史无情地割裂,撕碎,成为支离破碎的记忆碎片,成为洒落在情人身上的阴影。

  但我的最大期待是,这样一部描写一百多年前的事件和人物在舞台上会如何呈现呢?我曾经的设想是导演会把故事解构,用几个人物来完成叙述,当然不会忽略日瓦戈和拉拉的爱情故事。但这部作品完全颠覆了我的期待。导演列奥尼德·阿利莫夫在灰蒙蒙的舞台上,制造了梦中的氛围。他毫不煽情地给观众讲述了原作的故事梗概,正是那种深深的距离感是他想要制造的效果。

  一开始,小女孩用钢琴弹出的《拉拉之歌》的旋律,把我们带进某种规定情境,但导演马上打破了我们的幻觉,让演员以一本正经的语调开始了他们的讲述。于是观众听到了日瓦戈医生和拉拉的家世,认识了他们相识的人员、他们俩各自的婚姻、他们的相遇相爱以及各自悲惨的结局。

  当然纯粹的讲述必定会让观众乏味,所以导演时不时地加入了演员的片段表演。导演首先是从演员的外表上塑造了各个不同的角色:日瓦戈的正直和俊美,拉拉极有个性的身段,冬妮娅的纯朴以及拉拉丈夫帕沙的鲁莽。舞台上十二个角色外部的鲜明特征让观众能正确地联想他们各自的身份,从而让他们的叙述变得令人信服。十二个演员需要把情节叙述下去,还要表演具体的片段。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段落有:日瓦戈进入中年后的邋遢和尴尬,但又不失尊严;日瓦戈和冬妮娅在西伯利亚遇到的马车夫,有声有色地回忆起森林中的情境。

  扮演冬妮娅的演员非常出彩,当她朗读写给日瓦戈的告别信时,我能感受到演员形体上的变化,并发现这个安静脆弱的女子一下子就成熟了。当然导演的调度也很好地保证了演员的发挥,在舞台上经常可以看到三个演员的场面,但实际上剧情只与两个演员有关,而另外一个演员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用日瓦戈的诗歌把全剧串在一起,又使舞台多了一份诗的节奏,也给演出带来了如梦的氛围。

  除了演员外表的设计外,导演还通过音乐给整剧制造了地域性氛围。俄罗斯民歌和演员的吟唱都十分到位,而古典音乐的使用也暗示了日瓦戈家的文化背景。

  从内容的呈现来看,导演缩减原作的痕迹尤为突出,但完全没有隐去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反用影像的手段交代了每段历史的时间点。导演也完全不突出日瓦戈和三个女人的情感关系,只是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日瓦戈生命中先后出现的三个女子,这与原作和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很明显,导演要展现日瓦戈一个人的命运,要揭示这样一个人物在历史动荡中的挣扎、感悟和坚持。

  应该说,我在观剧的过程中也看到了这一点。在导演的演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正义但又软弱的日瓦戈。他完全没有富家子弟的恶习,而是关心人文科学,勤于写诗。他痛恨战乱,不愿意看到战争残酷的场面。他真心拥护十月革命,希望新时代能带来全新的生活。当他感到失望时,他选择了去乌拉尔,以躲避一切世事的干扰。他在那里遇到了拉拉,开始一段难舍难分的热恋,他似乎找回了一点生命力。可当他有可能同拉拉去别处时,他又动摇了,因为他知道他对家室负有责任。妻子和儿子出国后,他却从来没有试着出国去找他们,而是像一个随波逐流的人那样,狼狈地生活着,但内心的梦想依然未减,因为他成为了一个深奥的思想者,他在读书和思考中度日,自有乐趣。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年轻时代就选择要过清白的人生,从不动摇,至死不渝。有一个场面让我印象深刻:他的朋友米沙从流放地回来,告诉他,他已经接受现实的一切时,日瓦戈鄙视他,对他来说,米沙的生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我想,导演之所以没有过于突出爱情这个主题,是因为用煽情的手段来表现一百多年前的爱情,似乎已经不合时宜。更为重要的是,导演是想制造一种灰色的梦境,来展示一段历史中一个人的命运,这个人物在历史事件和众多人物的轮廓之间变得越来越清晰,最终,他的一生成为各式画面,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当然也只可能是画面。(李健鸣)

[责任编辑:贺梓秋]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