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对武训形象进行创造性重塑
首页> > 正文

对武训形象进行创造性重塑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1-13 15: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对武训形象进行创造性重塑

  ——在淮剧《武训先生》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对武训形象进行创造性重塑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以来,对优秀剧目精进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基金提供的不仅是资金支持,还是一种机制的激励和鼓舞,为好作品带来了更好的伸展平台。

  经过反复修改打磨,淮剧《武训先生》在情节设置、动作扩展,以及文本措辞等方面都有提升。再次观看《武训先生》,依然被最卑微而又最崇高的灵魂所打动。

  《武训先生》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编剧有想法、有独立思考精神。作品承载了主创团队深厚、独到的艺术理想和情怀。武训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武训办学,是特定年代民间个体办学的极端案例。附加在他身上的复杂社会缘由和记载,让武训长期以来以身份、价值模糊的面目“出场”。淮剧《武训先生》另辟蹊径,以当代视野、现代意识,对武训形象进行了创造性重塑。作品摆脱了缠绕在武训身上的各种质疑或评判,而是以“人为信仰而活”为轴心,把武训放置于一个正常的社会价值评判体系当中,回归于一个人本来应有的面目,重新塑造了武训。从而,艺术地诠释了卑微和崇高、贫穷和富有的深刻内涵。一个人一生践行一件事,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执着于信念,以殉道的精神向目标努力,最终是可以将信仰融入生活、从精神上提升生活的。

  武训自己不识字、不能断文,但他对知识、教育,对人性之善,对教育所能产生的化人作用充满渴望。为了改变因不识字所带来的悲剧命运,他想让贫苦孩子都能走进学堂。于是,他将自己的悲剧转化成对未来的期待,从一己之悲升华为利他,并且乞讨办学,百折不挠,无怨无悔。他以微弱的个体之躯,负载起“庞大”的想往。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值得挖掘和仰视。人跌落于凡尘,且在凡尘中开出花来,武训所做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因而武训的行为和灵魂是高贵的。

  第二,文本对武训其人其事进行了创造性书写。编剧对武训身上的神圣性给予了比较充分的开掘,并结合自身的经历,把握和提升武训精神的内蕴。这显示了主创团队较强的价值挖掘、评判能力,以及不从流俗的勇气。看得出来,编剧对武训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淮剧《武训先生》已经超出了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挖掘、书写问题,而是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予以关注。艺术如何创造性、创新性地转化与发展,这是一种示范。我们需要深厚的文化眼光、文化情怀和文化自信,去挖掘去开拓,去与时代相呼应,去引发当代共鸣,去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的作用。

  淮剧《武训先生》可以提供许多方面的借鉴和示范,不光是对淮剧,对整个中国戏曲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什么?它真正的成就和创新到底是什么?值得思考。另外,舞台呈现别具一格,富有剧种特色;情节设计、节点选择富有想象力。《武训先生》是新淮剧在乡土化方面的努力和实践。

  几点建议。第一,武训的命运、吃亏,较多地归因于不能识文断字。这样固然使人物形象比较单纯、纯粹,但也屏蔽掉了一些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缘由。剧中几次提到为富不仁、读书为了不再受富人欺等。事实上,不仅是富人,任何人都可能不仁,这是人性之恶。把受苦、受欺归结为不识字和富人不仁,是将社会问题简单化了。艺术作品,应该有引导人心人性向善之意,剧中有提及,但需要艺术化地自然表述出来。

  第二,张老辫的结局,因果报应色彩比较浓。这固然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有益于调节剧场效果,对观众有心理抚慰作用,也是戏曲常用的一种手法,但多少有点取悦观众之嫌,脱离了真实合理的框架。一把大火可以烧掉房屋,但钱和地似乎并不能完全烧掉。经历人世变故后,张老辫也大可不必像武训那样去讨饭,他的结局肯定跟武训不一样。换一种方式呈现,可能更加合理。

  第三,这次演出,节奏和音乐显得有些温、有些慢,影响了台上台下的气息贯通,有时造成冷场,这可能与剧场设备有关,期待每一场演出都能完美尽善。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