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武训先生》:“再乡土化”的都市新淮剧
首页> > 正文

《武训先生》:“再乡土化”的都市新淮剧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1-12 17:3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武训先生》:“再乡土化”的都市新淮剧

  ——在淮剧《武训先生》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武训先生》:“再乡土化”的都市新淮剧

  孙红侠(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淮剧《武训先生》以“再乡土化”的理念,创作出了具有都市化气质和都市感的戏,这蕴含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该剧创作的出发点是“纯粹”二字。武训是历史人物,不是传统的舞台形象,且是一个具有复杂时代背景的人物。但创作者的态度是纯粹的,剥离了历史评价,还原武训纯粹的人格。这种纯粹的人格,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认同。同时,“再乡土化”的艺术追求,也使戏曲审美回归了纯粹性。

  淮剧《武训先生》是一部做减法的戏。五场戏,五个主要人物,就讲述了武训一生的故事。这种极简的对白和漂亮的人物关系,体现了创作者纯熟、精准的戏剧架构能力。文本的可贵,更体现于武训形象的再确立。在电影中,武训是个令人心碎的可怜形象。这种可怜是现实的,但不是艺术的。淮剧《武训先生》将这种可怜变成了可敬,跳出了时代背景的限制,使得武训的形象具有了现代意义,更契合传统文化的当代认同。

  在具体的写法上,赋予了武训这个人物动人的性情,首先是孤独感。把他写成一个害怕白天、喜欢黑夜的人。他不怕黑夜里的鬼,却怕白昼里的人。那么,人间究竟给了他什么,才能让他只有在夜色深沉、掩上庙门的时候,才能找到一种安全感?全剧核心唱段,在第五场“夜深沉十方静掩上庙门”后。这一段50句唱词,没有一句是道德宣讲,没有一句是赞扬之语,没有一句从非武训之口来言说他行为的伟大。都在写什么?都在写钱。写武训在佛龛下数铜钱,写他对金钱的渴望、攒钱的快乐、写那种期待和憧憬。这份换取生活时的艰辛和忍耐,让都市剧场里的观众也能深深共情。辛酸是一样的,目的却不同。武训挣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自己吃的苦别人不再吃。观众没有受到宣讲式的道德裹挟,而是被舞台的意味感、悲凉感所击中。主演梁伟平,更是以绝妙的表演将这场戏成功推向了情感高潮。

  其次,赋予武训这个人物现代感。武训把世界加之他的邪恶归因于命运,归因于不识字,却不让别人重复自己的经历。这种纯粹的利他主义人格,是超越阶级和社会形态的。这样的人设,早已跳出了封建道德体系下义丐的范畴,而是现代意义上纯粹的人。剧作表现出了这种人性中永恒的纯粹,使得为封建帝王将相正视的义丐,具有了现代社会意义下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度。一位从帝制王土中走出的道德楷模,才在拂去历史的迷障之后,推开了现代文明的大门。

  罗怀臻的剧作,总能看到字里行间充溢的才气,总能看到扎根传统而生发出来的现代意识,看到人心的幽微,看到人格的震撼。这是罗怀臻声名背后作品的魅力,但也正是这样的作品,如何在舞台上得以表现,才成为另一个挑战。淮剧《武训先生》的“再乡土化”,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艺术理念,回到淮剧的“乡土”之中寻找形式。于是,我们听到了还原民乐本色的伴奏——力求清爽而不喧宾夺主的器乐;听到了具有苏北说唱元素的念白表演,看到了乡土气息和现代油画感并存的舞台,看到了精细而充满质感的舞台服装面料,以及简约但不简陋的布景、有着明确返本开新意识的“再乡土化”风格的表演——梁伟平花甲之年贡献的表演——完全从人物出发的表演,打破了行当限制,更挣脱了京剧程式化表演的同化。梁伟平饰演的武训,有技术也有情绪,有完全释放和打开的肢体。“淮剧第一小生”在武训这个人物身上“自毁形象”,但“丑中见美”。让人颇为感慨的是,他在舞台上跪得那么多,演的却是一个站得最直的人。

  当传统文化的资源意义被当下再次确认,当中国戏曲经历了都市化与“再乡土”的出走与回归,当“再乡土化”成为都市戏剧的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戏曲恢复的也是自身纯粹的魅力。武训这个历史人物,也可以因都市剧场舞台的再现,而重新充满现代的光彩。

  最后,提两个建议,祝愿淮剧《武训先生》越改越好。第一,第五场中,武训站在缸上要上吊,被了证救下。这时,了证铺叙了一遍武训为何上吊的过程,符合生活真实,但从艺术审美角度,建议简洁一些。第二,武训在破庙里做梦打鬼那场戏,希望再增加一些身段和技艺展示。这样,更符合戏曲“戏中有技”的特点,也会更加好看。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