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礼 付琼
《高粱红了》《笛韵天籁》《大道天籁》……10月31日至11月2日,3台民乐作品相继在山东省会大剧院音乐厅亮相,给为期10天的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画上了圆满句号。
《高粱红了》:黑土地上谱华章
民族管弦乐音乐会《高粱红了》以“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为时间线索,以“起、承、转、合”生命轮回为意象延伸,深扎于东北传统音乐文化,揭示了人与自然、土地与生命相互依存的质朴内涵,折射出黑土地儿女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研室主任朱晓谷说:“写四季的作曲家很多,但《高粱红了》让我听到了不一样的四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朱昌耀认为这台音乐会别出心裁,他说:“一般意义上,大家理解的四季应该诸如‘春回大地’‘五彩夏日’‘秋天硕果’,等等,这部作品则另辟蹊径,按照人的行为动作来结构四季,把黑土地的文化概括得精准到位。”山东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彭丽说:“从音乐史的角度来看,一部作品的体量和时长可以代表创作者的实力,它需要具备叙事性和逻辑结构力。毫无疑问,这部作品彰显了创作者驾驭结构的能力和整体实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认为,作曲家用民族器乐的语言真实表达了东北人的日常生活,在选材上保持了作曲家的真,这种本真表现就是不断挑战自己,让这部作品既有特有的风格,同时又有突破和创新。
《笛韵天籁》:多维度拓展笛乐表达方式
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乐团创作演出的《笛韵天籁》,在复原贾湖骨笛的基础上创新形制,以器乐剧形式多维度拓展笛乐表达方式,并深度融合剧情、舞台表演及多媒体艺术,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振涛说:“用笛子作为‘主角’,贯穿整个作品,从而展现笛文化和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这个创意本身是好的。”朱昌耀认为:“《笛韵天籁》四幕中,‘逐宍’讲起远古笛乐器的起源,‘竹律’是乐文化的开始,‘竹韵’诉的是人文情怀,最后的‘天籁’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全剧四幕跨界融合多媒体手段,在一个半小时内展现出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竹笛艺术简史。”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阎惠昌表示:“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诗意的、唯美的,把竹笛的故事用诗情画意的音乐语言呈现出来,让人感动。”专家同时指出,这部作品现代内容偏多而传统内容偏少,还可以进一步修改和提高。
《大道天籁》:展现齐鲁音乐文化
《大道天籁》以“风、雅、颂”为结构布局,讴歌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展现灿烂多姿的齐鲁文化。“我想通过这台音乐会把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度和高度体现出来。”《大道天籁》音乐会创意总监、指挥家王甫建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认为,这台音乐会回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和人文精神,视野宽阔、思想深刻。他说:“山东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有60年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今天,我近距离地感受和了解了这个团,这是一个基本功非常好、训练有素、领会能力非常强、善于把握各种不同风格的乐团。”朱晓谷用“强而不爆、弱而不虚”8个字概括了乐团对音色的驾驭力。各地乐团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创作和发展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人民音乐》原常务副主编于庆新说:“我觉得这台音乐会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充分运用了山东的音乐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台音乐会反映了山东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既有以唢呐、柳琴、坠琴为代表的民间音乐,也有以古琴、笙竽为代表的文人和宫廷音乐。我认为还可以把古筝、挫琴、串鼓等具有山东文化符号意味的乐器加入进来。”张振涛说,“如果这台音乐会能够把山东最重要的乐器符号以及代表性音乐都融合在一起,这样的作品一定能够成功并流传下来。”(文礼 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