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文

为什么以前的歌更好听

2018-10-28 18:06 来源:长江日报 
2018-10-28 18:06:37来源:长江日报作者:责任编辑:贺梓秋

  作者:黄披星

  很多人都会有的一种共同体会是:我们都觉得以前的歌更好听!这乍看起来不是一个问题,但如果问一下是“为什么”的时候,也经常是众说纷纭。年龄是原因之一,但音乐本身也变得不一样的,细想起来,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原因在起作用:“人”的原因和“歌”的原因。或者说,这种变化中,到底是人变了还是歌变了!抑或是双重原因都在起作用呢?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说得清楚。

  那么,那些经常被提到的“好听的歌”是指哪一些呢?我听到比较多的是,比如说邓丽君的歌、早期的台湾民谣、那些港台流行歌曲等等;代表性的歌手还是邓丽君、谭咏麟、张学友、齐秦、王菲……等等;也会有一些早期的带着民歌底色的内地流行歌曲,诸如西北风的歌曲、早期的摇滚歌曲之类的。

  虽然好听不好听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因人而异的。但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这种异,而还在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显然,这里面还是有几层意思存在的。

  其一,变是常理。这个好理解,不只是“物是人非”,而是人和物都已经“非”。因为这种变化造成下意识的对比,是声音记忆在起作用。那种以前的“好听”是有着以前的背景。背景变了,年龄变了,场景也不同了,这是光阴本身造就的一种留恋,是很常态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中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接受”。

  其二,流行音乐本身走向节奏化,而非早期的旋律化。也就是说,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越来越走向由节奏的主导时段或时代了,这是都市化、也是年轻化在起着主要的推动力。在娱乐文化的迅猛发展下,人们的选择其实是更多元了。但我们也会忽略的是,多元也就意味着选择在不断细化和分流。流行音乐的受众其实是变窄了。那种万人空巷的音乐现象,不会再出现了。

  其三,当技术越来越先进也越繁杂的时候,琢磨技术的时间就多,琢磨音乐本身的时间就少了。似乎能够意识到,流行音乐其实越来越理科化了,而不是像早期的文科特点。它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更重了一些,而不那么轻盈了。我隐隐觉得,在文本上,流行音乐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也开始一点点远离自然和田园——即便它总是试图靠近它。但事实是,它越来越像是一种机器时代的产物。

  其实还有一个前提也容易忽略,那就是到底我们所说的“好听”是什么意思?简单点说,这跟我们往往觉得以前的食物更好吃是一个道理。也可以说,我们所说的好听往往更多的是描述性的,是线状的;而现在的流行音乐更多的是跳跃性的,是块状的。城市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味道变了!

  太多时候,梦想总是距离欲望太近——我们都辨别不清。单纯背后是有着年轻化的背景,但深究起来,其实是更多人的面貌已经失去了曾经的那种清朗。我们希望它简单,但它越来越不那么单纯。那种“紧拉慢唱”的感觉,其实是需要具备一种内心的幅度。这种幅度,也是时间的形状,就像一把时光之弓:射出去容易——也挽不回;弹回来,似乎就很难了。

  回到音乐本身,如果现在还在说这脚下的土地是音乐的底色的话,似乎多少有点矫情。但是如果音乐没有底色,音乐本身就越来越接近一种调味料,而不是主食。只是这个主食吃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精细的时代,流行音乐还是更像城市文化街道的某个特色小吃了——新鲜的和怀旧的味道并存,更像一种回味。(黄披星)

[责任编辑:贺梓秋]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