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恬 韩莉
9月28日,为期22天的“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石家庄火热上演,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的23个剧种31台优秀剧目汇聚省会,为观众奉上50余场戏曲盛宴。10月10日,“加强现实题材梆子声腔戏曲创作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以及河北省文联、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等单位的省内外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强梆子声腔戏曲现实题材创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河北梆子现代戏《吕建江》剧照
山东梆子现代戏《泰山人》剧照
蒲剧现代戏《老鹳窝》剧照。
贴近群众生活,从现实中“挖金子”
相比于首届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本届展演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现代戏增多,参演的31台剧目中就有18台是现代戏:讴歌当代楷模的《李保国》《吕建江》,反映人间大爱的《雪花飘飘》,弘扬支边建设精神的《我的娘我的根》,讲述扶贫致富故事的《枣花香》,反映移民搬迁经历的《家园》,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背景的《柳河湾的新娘》……涉及秦腔、河北梆子、平调落子、豫剧等多个剧种。
现实生活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泉,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离开了现实生活,离开了人民大众,文艺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刘立斌说,参加本届梆子声腔展演的这批现代戏在紧扣时代脉搏的同时,也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展示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群众、深入生活实践的丰硕成果,“这批新创现代戏的展演展示,还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也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其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实题材始终是中国戏曲创作的主流,也是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艺的重要历史传承和时代使命。“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繁荣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冉常建认为在现实题材戏曲作品的创作中,要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群众生活,除了表现英雄事迹外,要开掘平凡的幸福与诗意,展现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苦乐悲欢。“这应该成为现实题材戏曲作品的基本主题,除了可以避免戏剧内容的雷同和叙事的套路化,也会缓解部分观众对传统戏曲产生的审美疲劳。”
本届梆子声腔展演上,由新疆石河子市艺术剧院豫剧团带来的现代戏《我的娘我的根》在贴近群众生活这一点上做得十分到位,舞台上展现出来的就是兵团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真实、生动、接地气。如何把素材、矿石变成金子、变成有传播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艺术品,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现实题材作品时需要考虑的。
“没有现实题材的创作,任何剧团、艺人、剧种都不能很好地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也认为,现实题材的创作要注重,但是不能只停留在素材上,现实题材与艺术之间有一段路要走,有一个转换,有一段距离。“任何题材都是矿山,都是资料,都是源头,在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品之前还有个转换过程,而这个过程当中有无数个锻打、熔炼,甚至是拉抻、变形、虚构,过程也很漫长,我们应该把文艺创作的重心放到这个上面。”
融入时代精神,与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
除了要贴近群众生活,现实题材戏曲创作还应具有现实关怀,能体现人文精神,与新时代在经济、社会、思想、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同频共振。
这就要求戏曲创作者对现代人的人性与情感进行深度思考和挖掘,让剧中人物的成长和成功,成为时代发展与变迁的缩影。“比如在深情回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之时,或在充满憧憬的现实展望面前,要思考如何使观众感受到生活中的歌与笑、情与理、爱与恨。要深入思索时代精神及其现代生活元素如何改变了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经验结构,努力使现实题材的戏曲作品爆发出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冉常建认为,戏曲创作者要以时代精神为统领,深切关注社会现实、深入透视社会问题、深度剖析人物性格,从而揭示出社会深层的现实性和人物精神的现代性。
“在融入时代这方面,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南豫剧院三团创作的豫剧《朝阳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剧中锄地表演前腿弓、后腿蹬,把传统的弓箭步用上了,跟着节奏一锄一锄表演,既有传统戏曲的程式动作,又贴近生活,表演起来也很自然。”在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林永娜看来,这些成功的实践正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切实作为。
“其实我们国家和政府对于现实题材的创作都是特别重视的,剧作家也有一大批,但是真正的好剧目还不够多。以陕西秦腔举例来说,一写现代戏,就容易用很多歌舞性的场面来表现。”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丁科民建议创作者在创作时要避免陷入概念化创作的思维模式里。
“重建现实,去概念化、工具化,要把人民的需求放在眼里,把出好作品放在心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的现实题材就要朝着那个方向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研究员孙红侠如是说。
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原所长、宁夏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一级编剧杨建国则表示,说到现实题材的创作,其实这几十年来,有不少剧目涌现,“但是和我们现在的新生活相比,在不断发展变化、动态的现代生活中,恐怕这些剧目还远远不够,我们的现实题材创作还有很多地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创作者不断去创作新戏”。
谈到现实题材戏曲文艺创作,专家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们常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扎根生活、人民、传统,其实在扎根的同时还要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丁科民注意到,在文艺创作时,注重三个面向的人有时候会忽略三个扎根,导致这两方面经常处于割裂、对立、遗忘的状态,这是影响现实题材创作的关键问题。“没有这三个扎根,就没有创作源泉、思想底气和思想根脉;没有三个面向也就没有时代精神,所以这几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只有扎根生活才能把概念化创作、主题先行这些弊病扭转纠正;只有扎根人民,表现广大民众的苦与乐、广大民众的渴望新生,才能表现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才可以揭示根本性的内涵,跟世界才能产生相应的关联;只有扎根传统,才能把中华传统的美学精神、中国气派、民族精神继承发扬好,而面向时代,又能使传统的艺术跟年轻人有所契合。“我们有一些经典桥段,很好听也很优美,但是年轻人就是不喜欢,因为唱的内容、精神状态、情感跟他没有关系。所以我们要让剧情跟随时代,要创作新的东西,吸引年轻人,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谢柏樑对此表示认同:“现实题材戏应反映时代精神,怎么从心态、观念、形式等方面,用科学严谨和充满热情的态度来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诗篇是最重要的。”他认为,虽然真正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但正因为如此才要创作者以攻坚的决心,创作出融入时代精神、属于新时代的精品力作。
遵循艺术规律,避免不伦不类的创新
与编演传统剧目相比,现实题材的梆子声腔戏曲创作,在肢体表演与程式的舞台调度上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现实题材作品在这些方面该如何表现?人物又该如何刻画?
“要在戏曲化程度上下功夫,不能呈现出话剧的艺术样式。现在有些戏曲落入了‘话剧加唱’的境地,其实是忽视了戏曲的规律。”林永娜认为,创作现实题材梆子声腔作品,是梆子在当代发展中的新挑战,要学会转化传统,借助一代代戏曲创作者来形成新的规范,要把成功的创作演变成新的“传统”,从而打造戏曲的时代特色,增加现实题材戏曲的艺术魅力。“比如在革命题材创作中,就可以化用传统剧目中的‘毯子功’如‘轱辘毛’‘叠劲儿’等功夫,来表现现代交战时的枪战、掩护动作等。”
冉常建也认为,在创作现实题材的戏曲作品时,不能丢弃戏曲千百年来所形成的表意主义美学传统。戏曲创作者要根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把生活的实际景象提炼为精美的意象,把生活之形升华为表意之形。“这就需要对现实题材做深层的选择,在意象化歌舞形式上尝试新的突破,创造出既有现代美感,又不脱离表意主义戏剧本质的戏曲精髓。”
而这些都要求现实题材戏曲作品的创作,不能仅仅只是客观地再现现实生活的原貌,要把现实生活的原貌升华到诗化的境界,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意象,来展现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回顾梆子系统里现代戏的创作历程,绕不开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南豫剧院三团创排的现代戏《朝阳沟》,该剧无疑是现代戏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情节,演员精湛的表演,使得这部作品在当时一经问世便闻名全国。即使到了现在,《朝阳沟》中的大部分唱腔在中原地区还在广为传唱,这一切都证明了《朝阳沟》所具有的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朝阳沟》对豫东调、豫西调加以融合,将一些舞蹈、戏曲程式动作现代化,如今我们的创作者依然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中国艺术报》新闻部副主任郑荣健说。
在此基础上,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建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不妨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在古装戏中,验收戏曲的美学要求,展现戏曲的古典美和程式美;另一条就是大胆运用现代生活的新元素,创作新的表现手法,成为基于旧有程式和韵律的新程式,这种新程式也像旧程式那样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他认为,一戏一隔,一人一样,这样的程式是在坚守旧程式的美学高度上打破常规的创新,是充分相信观众宽容的接受能力,同时也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发展。“几百年前,当舞台上的演员第一次拿起马鞭表现骑马,一定会有观众感到惊诧,不过第二次观众就认可了。现在的观众更宽容,也许第一次就会认可。创作新的表演方式,有可能会成为新的程式,前提必须是依循戏曲的韵味以及特有美学品格。”
“剧种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题材创作需要唱腔创新,我认为这是观众的需要。如果用传统的声腔唱现代的词,就会有一种‘穿西装戴草帽’的感觉,不伦不类。所以创新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讲究传承基础上创新,不可生拉硬扯。”作为一个戏外人,省文联副主席、一级作家周喜俊的观点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观众的声音。她认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体的多元化,作为过去在农村影响很大的河北梆子,要适应现代的需要,其创作如何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创作者们应当考虑的问题。“都以为河北梆子是慷慨激昂的,需要扯着嗓子唱,但是河北梆子也有流传很广、非常优美的唱腔,也有时尚音乐的元素。”
都知道守住戏曲底线,就是守住传统戏曲的精髓。艺术性是戏曲作品的根,思想性是戏曲作品的魂,守住根和魂的同时,也要敢于灵活运用传统,敢于创新,两者相结合创作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现实题材梆子声腔作品,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田恬 韩莉)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耿辉、田瑞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