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对同一题材类型作品的新发现、新解释
首页> > 正文

对同一题材类型作品的新发现、新解释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9-28 10: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对同一题材类型作品的新发现、新解释

——在话剧《甲午祭》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对同一题材类型作品的新发现、新解释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

《甲午祭》这出戏我很早就看过,昨天晚上我又认真地研究了一晚上剧本,我认为这样才有今天自己发言的资格。今天,我与在座的各位专家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让这出戏好上加好,成为真正的精品。按照国家艺术基金的要求,我会多谈一些建议以及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但在提建议之前,我还是要充分肯定该肯定的东西,否则改来改去就有可能把值得肯定的东西改了,这个是很有可能的事。

刚才张团长也介绍了,《甲午祭》从2016年到现在走过了两年的时间,得到了众多观众的肯定和表扬,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观众考察的好作品。甲午海战这一题材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甚至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有相关的文艺作品出现,后续又有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各种形式,将这段历史搬上了荧幕和舞台。那么,在众多同类型题材的作品中,《甲午祭》凭借什么脱颖而出?我认为正是因为它有新的发现、新的解读。

《甲午祭》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典型社会环境。引子部分简明扼要地点出导致甲午战争的社会因素和导火线,将清朝最高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以及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日本等几条线索连了起来。该剧的主线非常清晰,始终围绕清政府在重大问题的决策展开,但此时无论清政府选择战还是和,都已经不是技术问题、思维问题,预示着清政府已走到了最后的阶段。

剧中的一句“中国觉醒自今日始”宣告了大清王朝的覆灭,是一封死亡报告书,这一点是非常精准的。我们看到了慈禧、李鸿章、光绪帝几位重要人物的逻辑,感觉到清政府这个政体已经到了无可救药、非败不可的地步。真实地将历史呈现出来,是这部剧取得的重要成绩,也是产生《甲午祭》相关剧情的必然原因。这与建国前的《清宫秘史》是不相同的,《清宫秘史》主要写的是光绪和慈禧的情感,而本剧就是写出了真实的历史,即所谓的“情感无不屈服于政治”。这是该剧值得被肯定的第一点。

第二点是全剧以戏剧思维方式再现历史事件。虽然用戏剧思维做戏剧听起来像常识,但现在偏偏有部分创作者,把戏剧思维放到一边,用其他的思维来写剧,就难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甲午祭》的编剧、导演严格地使用戏剧思维方式处理,体现出人物与人物戏剧性关系的建立、演变,同时,人物关系的交织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凌乱,还非常清晰。剧中所有的冲突都产生了戏剧的突变,剧情悬念迭出、引人入胜。

第三点是独特人物的特有逻辑。我们不去讨论是否因为使用军费修缮颐和园而导致甲午海战战败的历史学问题,我们要关注的是慈禧这个人物的逻辑,以及李鸿章为慈禧所作的辩解。慈禧认为,颐和园就是大清的颜面,如果连大清的颜面都保不住,必然各方会揭竿而起。慈禧的诡辩让我们看到一个没落了的封建王朝的政治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李鸿章的解释就更妙了。作为一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的忠臣,他在修缮颐和园和购置军舰中间左右为难。这就正应了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他只知君王不知国民,只知大清不知中国,只知这个朝廷的灭亡毁灭与重生不知民族的毁灭与重生……”而这正是造成李鸿章悲剧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部剧除了以上的三个成绩外,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我个人还有几点建议:

第一,就是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有句非常重要的台词“中国觉醒自今日始”,这句话他在剧中重复了三次。这句话对吗?对。但是这句话让李鸿章讲,合适吗?我认为并不合适。李鸿章是一个政治家,但对于他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对于《甲午祭》这部剧而言,我们并非要一个标点化、符号化的李鸿章,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李鸿章。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拥有他自己独特的逻辑。李鸿章有一腔治国平天下的热情,但他并非忠于国家而是忠于朝廷。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李鸿章早已知晓。中日之战不可避免,也是他意料中的事情。但,面对这一切,李鸿章毫无防备,也不想抵抗,所有的不作为导致了马关条约的签订。因此,由李鸿章说出“中国觉醒自今日始”有悖于情理,他不配讲这句话。

第二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要搞清楚冯嘎子究竟是什么人。十三姑伺候了李鸿章很多年,十三姑和冯嘎子之间应该有一层很特殊的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地让冯嘎子成为历史呼声的代言人。

第三个问题就是在丁汝昌等人牺牲后,出现了一束灯光,就仿佛是这些士兵的灵魂发出的一种声音。表达了这些士兵在临死之前是如何的愤怒、悲壮。但我要说,对于这些人,只单纯表达愤怒和悲惨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在这一部分能够带出深刻的历史反思,包括丁汝昌在内的士兵,不光是喊出我们如何英勇,还应该喊出他们对历史的思索和困惑:国家究竟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才能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光明网记者刘冰雅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