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教授”坂本龙一的终曲
首页> > 正文

“教授”坂本龙一的终曲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9-02-22 14: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黑择明

  死亡,生命的实相

  史蒂芬·野村·斯奇博历时五年导演的电影《坂本龙一:终曲》仅从“艺术电影”的角度来看,也算是很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它在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非竞赛单元首映,反响极佳;坂本龙一本人更不用说,他是2018年柏林电影节评委,他的音乐生涯与电影有着不解之缘,大众了解他也是从他的电影(包括配乐和出演)开始的。

  他的形象(粉丝称其为“盛世美颜”)伴随着大岛渚《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贝托鲁奇《末代皇帝》的声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然成为新世界音乐的一个时尚icon,“年既老而不衰”,每一次活动都能变成粉丝的狂欢节,《终曲》也不例外,每次放映都是一票难求。

  但是,这些并不足以成为我们选择观影的理由。选择这部影片的理由是,它提出了一个看似过时,其实极为迫切的问题:艺术家的责任。

  当然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奢侈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此类的宣言都是“侈谈”,真诚面对这个问题的艺术家,真的凤毛麟角。

  如果坂本龙一没有在2014年查出罹患喉癌,可能也不会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纵然他是“教授”又有何用?

  在得知自己患癌的那一刻,“教授”也如芸芸众生一般,他先是惊愕:为什么偏偏是我!继而无法接受人都是会死的这个实相,活在巨大的痛苦中。因为我们平时都以还能再活五百年的劲头,为各种名利奔波,沉溺于各种颠倒梦想;我们拼尽力气,为了房子,为了孩子,为了爱情,并乐此不疲,恨不得化了名再到世上走这么一遭。

  然而在生命的实相前,过往的种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如今就化为烈火焚身……

  创造,艺术家的责任

  《入菩提行论》颂词云:放逸我未知,死亡如是怖。

  正因如此,坂本龙一多年后必将想起《遮蔽的天空》中的那段台词:

  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去,所以人们以为生命是一口不会干涸的井。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限的,多少个迷人的童年下午,回想起来,还会让你感到如此的温柔?也许只有四五次,也许还没有。你能看到多少次满月的样子?大约20次吧,但这看起来却无穷无尽。

  《遮蔽的天空》是坂本龙一与贝托鲁奇的第三次重要合作,改编自保罗·鲍尔斯的小说,上映于1990年,并为他斩获当年的美国金球奖最佳配乐奖项。彼时的“教授”,正是鲜衣怒马,意气风发。只是,在幸福如鲜花绽放的日子,这段充满了空性的文字并没有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吧。

  生命进入倒数,似乎“生命的意义”这个命题才重要起来,仿佛是第一次被思考。在这种思考中,一切都获得了崭新的意义,“教授”的粉丝们为他流泪,也为他感动,看到他参加反对福岛核电站重建,在首相府门前抗议,他花白的头发在寒风中给人鼓舞;看到他到灾难现场弹奏曾被淹没的钢琴,感慨“好像一架钢琴淹死后的遗骸”。

  当然感动粉丝的还有他那句话,从此把每一个作品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作品了。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感动”,那未免也太可惜了。

  其实,“教授”绝非第一次投入到类似的活动中,他属于世界音乐圈中最具全人类意识的那一群人。在伊拉克战争、“9·11”后,他都在抗争的第一线,并用他具有独特个性的音乐安抚着人们。从南极冰化的声音到非洲歌谣,他的音乐吸纳着“全人类”的因素,非常的“知识分子”。

  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表现出的真正的素养。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天赋是必需的,但仅有天赋是不够的。“教授”当然天赋超群,毕竟人家和莫扎特一样,四岁就开始作曲了。而且,他的天赋在最高的那一类。好友小象是跨流行、古典音乐圈的著名才子,给很多大咖歌手写过歌,问及他对“教授”的评价。他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创造性”,每次听都有创造性,有很多有名的作曲家,他们写的音乐似乎也很好听,但毫无创造性。创造,类似于“造物”,的确只有金字塔顶端的那些艺术家才属于此列,但还有一样不可或缺,那就是:艺术家的责任感。

  人为何需要艺术?当然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篇文章无法回答的问题,但真正的艺术家,并不是那种任由自己的欲望横流,将邪恶的欲念包装为前卫艺术,或者用噱头掩盖自己作品的苍白、空虚的冒牌货(不幸的是,冒牌货还经常被附庸风雅的群氓追捧)。

  真正的艺术家必然是有责任感的,这个责任感并不仅仅属于社会学意义,创造本身也是一种责任感,当然,通常这二者并不矛盾。“教授”当然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但遭遇死亡困扰,他变成了一个新的“教授”。

  为了不留下遗憾,“教授”想创作出更多拿得出手的作品,所以每一部作品都是当作最后的终曲去创造,这样的终曲,不也正是一种序曲么?

  终曲,都是序曲

  为了不流于泛泛的“侈谈”,我们就来听、来看这“终曲”吧,并证明它为何也是“序曲”。

  在2017年,教授的“终曲”是《异步》(async)。

  为什么是可以“看”的?不光因为“教授”写电影配乐,演电影,更因为这个“终曲”是致敬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的。

  之前并没有料到,塔尔科夫斯基会是“教授”终极致敬的对象。在说出“拿得出手”这句话时,画面就切换到了他在看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飞向太空》。

  “教授”毫不掩饰他对塔尔科夫斯基的崇敬。在得知自己患癌后,他推翻了之前准备发行的专辑,一切要重新来过,“要像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那样去做”。

  《飞向太空》中使用了大量的巴赫管风琴升咏,作为从小就迷恋巴赫的音乐家,“教授”当然明白塔尔科夫斯基使用巴赫的意图。作为古典音乐家中最具神性的一位,巴赫音乐是有明确精神指向的,《飞向太空》的故事改编自波兰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列姆的同名小说,原本是一个关于“他者”(表征为外星球)是否可穿越的命题,但在塔尔科夫斯基的演绎下,变成了道德色彩浓郁的故事。那个“浪子回头”的结尾,对由于自己的冷漠而导致自杀的前妻的忏悔,都让这个神秘的太空之旅带有浓厚的“复活”意味:这是一个失去了和大地、和亲人的链接,失去了爱的能力的男人,在精神上重新复苏的故事。故事的最后,当这个男人回到老房子,长跪在父亲脚下,他真正实现了精神的重生,从前的冷漠、绝望、虚无,在与大地、与自己的“根”重新链接后,才能“重生”。

  不了解这层意义,怎么能理解,为何在“教授”这里,塔尔科夫斯基如此重要?

  很遗憾,至今人们对“教授”的理解大都在工具性的层面进行,认为他时髦、实验、先锋……

  可是,这些浮华的标签,恰恰是“教授”脱掉的一件件旧衣服啊!

  “教授”不仅将塔尔科夫斯基看作电影导演,也视其为优秀的声音艺术家。在他看来,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中充满了和谐的自然声响,以《飞向太空》开头的场景为例,不仅有流水的声音,还有风声、脚步声,可见他对声音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塔尔科夫斯基电影的音轨与各种事物的声音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电影里有一个丰富的声音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一个音乐家。“教授”说,要向他热爱的塔尔科夫斯基学习,把音乐做成像他电影里的音轨那样。

  于是,在这张专辑中,我们“看”到,第一首《andata》是非常“巴赫”式的。在其中,甚至可以听到巴赫的赞美诗旋律。第三首《solari》就直接是对《飞向太空》的致敬了。把它看作是为《飞向太空》而作的电影配乐亦可(这部电影的“现代”镜头本来就是在东京拍摄的)。而在其它几首曲子中,我们“看”到了种种声音,有落叶踩踏声,有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声响。按照“教授”同时发布的影像,这些声响有茶壶、熏香、树木……这一切看起来仿佛现代的俳句;我们完全可以将此理解为电影,就像塔尔科夫斯基说的,俳句就是电影,日本人“侘寂”的理想正是电影,即关于时光的艺术。最重要的是,这一切熟悉的东西,我们却仿佛第一次见到、听到,宛若新生。

  这样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新生了。

  或者说,每一次,以终曲为任务的真诚创作,也都是序曲。(黑择明)

[ 责编:产娟娟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