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文

一进宅门就变脸,从此七爷似路人——看京剧《大宅门》

2019-01-14 11: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9-01-14 11:33:05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责任编辑:崔益明

  作者:李龙吟

  我对京剧《大宅门》寄予厚望。

  京剧《大宅门》剧照

  主要是我对电视剧《大宅门》太喜欢了。只要看到电视中播放《大宅门》我必锁定频道,一看到底。我觉得这个戏把中国各色人等写得太生动了。

  后来看了由国家话剧院演出的话剧《大宅门》,我由喜欢这个戏,发展到喜欢编剧、导演郭宝昌这个老爷子。这老爷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个活宝,戏宝!

  听说老爷子又要把《大宅门》搞成京剧,还拉着导演李卓群一起搞。我高兴,因为我也喜欢李卓群,这个年轻导演对京剧舞台美学的感受很现代、很清新。她做的几个小剧场京剧我都爱看。我以为,以李卓群的艺术美学修养加上郭老爷子的深厚艺术功力,京剧《大宅门》一定会有新的惊喜。

  我对这个戏的期望值高,生怕看了有失落。看了以后,不但没有失落,还有新的惊喜。

  近日来,我一直为一种现象所困扰,就是看戏时要不要和脱生这个戏的前世扯上密切关系。

  这个困扰最早来自天津大剧院制作的话剧《酗酒者莫非》。《酗酒者莫非》在天津上演后,一拨子专家口诛笔伐、异口同声:“这太不像史铁生了!”弄得编剧导演波兰老头儿陆帕很是莫名其妙:这是我写的我导的戏,主要人物是莫非,为什么要像史铁生?陆老头儿不爽,第二天的演出结束,他没有像以往一样上台和演员拥抱,而是直接从观众席就颠儿了。弄得女演员委屈得一直哭。直到《酗酒者莫非》再到上海演出,在上海看过戏的专家基本认为这个戏从编、导、演都是中国目前最好的戏!陆帕老头儿才缓了一口气,同时表示对中国戏剧专家的观点如此对立感到诧异。

  没想到我这种不良感受在看川话版《茶馆》后加重了。川话版《茶馆》进京演出后,对这个戏的指责一直没断:“太不像北京人艺的《茶馆》了!”我就纳了闷儿了:川话版《茶馆》就不是北京人艺的《茶馆》!川话版导演是李六乙不是焦菊隐,为什么非得和北京人艺的《茶馆》一模一样?如果真是一模一样,你们不会说李六乙抄袭焦菊隐吗?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学习样板戏不走样。”那个年代,走样了意味着反动!可是那个年代已经过去啦,为什么还有大量的人有那样的思维?所以,我沮丧!

  我沮丧还因为我居然也逃脱不了那样的思维。

  看京剧《大宅门》时,随着剧情的进展,我开始想:这也不像电视剧啊!这二奶奶不是成了坏人了吗?大宅门的正气哪儿去啦?怎么能这么改?

  回到家,和李卓群通了电话,我提出了我的疑问。李卓群说:“郭老师一再提醒我:不要受电视剧影响,不要管电视剧怎么写的。这是你编的京剧,这是你的作品,你就按你的感受写,写人,写真实的人。先别管什么好人坏人,首先写出人。”

  我承认,我第一分钟就被李卓群俘虏了。

  因为李卓群是对的,郭宝昌是对的。

  这是一个新戏,和以前的电视剧一模一样还怎么叫新戏?那会新在哪里?

  京剧《大宅门》抓住了“宅门里、宅门外”这个关键点,围绕杨九红、白景琦、白文氏展开故事,合情合理、寓意深刻、人物生动、情节波澜。这是一出新编好京剧。

  京剧《大宅门》是分为两个故事写的,前半场,大宅门外,山东济南。白景琦在大宅门外天马行空,凭着他的学识、胆量、才气,闯出一片新天地。他敢爱敢恨,见到窑姐儿杨九红一爱不能自拔。这一段戏可谓爱得惊天动地,痛快淋漓!让观众看到痴男怨女、郎才女貌,山崩地裂情不移,好生感人。下半场戏,白景琦回家奔丧(这是电视剧里没有的),见到妈立马老实了。妈说啥是啥!杨九红从济南赶到京城白府大宅门。白文氏作为大宅门当家的,对这个窑姐儿绝不容留。在她眼里,小猫小狗可以给白家戴孝,“她不行!”“赎了身的窑姐儿也是窑姐!”不能让人接受的是,白文氏赶走杨九红,还要抢下九红抱在怀里的女儿,“这是白家的根,不能让一个窑姐儿养着。”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白文氏让白景琦去把已经被她赶出家门的杨九红追回来,因为她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孩子。“让她回来,把白家的孩子生下来,以后爱上哪儿去上哪儿去!”(这也是原来的电视剧中没有的情节)

  我明白了:这不是郭宝昌当初写的电视剧,这是李卓群写的京剧。我最敬佩的是郭宝昌老前辈欣然肯定年轻人李卓群的改编。我问李卓群:“这样白二奶奶是不是就成了坏人了?你们是这个意思吗?”

  李卓群说:“不能用好人坏人这么简单来衡量一个人物,郭导说,咱们现在的艺术形象中好人还少吗?可是生活中的人远远比那些高大的艺术形象复杂得多。白文氏是大宅门当家的,她为了这个家怎么做有利就怎么做。这个时候不能用概念化的好人坏人来僵化她。”

  这就是人,真实的人,言行不大容易一致。这么写人,才能写出真实的人、复杂的人、让人看后琢磨的人。

  人是受当时的环境和逻辑左右的,用后人的是非观念来套当时的人,这是戏剧概念化的要害。戏剧,就是要塑造人物,没有活生生的、让人相信的人物的戏一定是干瘪的。剧中人的逻辑应该是那时那刻人物的真实逻辑,不是作者臆想出来的、为了某个政治概念服务的人物。京剧《大宅门》演出只有两个多小时,它不可能把几十集的电视剧中的人物原封不动地拿来演,那样只能是费力不讨好。京剧有京剧的结构、京剧有京剧的逻辑。所以,京剧中的人物是需要重新架构的。按照艺术门类的本质来改编原著,这才是成熟艺术的根本。

  京剧《大宅门》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功。

  白景琦、杨九红在大宅门里外巨大反差的形象,白文氏对家人和对可能影响家人形象的外人的态度,生动地展示了人的多重性格。

  京剧《大宅门》让白景琦在最后一刻放了杨九红,上了去济南的火车。舞台上,火车头大灯的强光预示着光明重现。出了大宅门,七爷的豪气又出来了!九红又心花怒放了!这一笔,精彩!

  大宅门啊大宅门,你毁了多少英雄豪杰!你让多少英雄气短!

  历史毁就毁在这些大宅门上!

  中国历史好像还就靠这些大宅门支撑着!

  门面,门面,活着就靠门面?

  大幕关闭!巨大的牌楼旋转,一半门里,一半门外。

  这个戏排得好,舞台上依然干净、灵巧,一大一小两个牌楼,也可以看作门楼,千变万化了场景。演员非常棒。我看的是A组,杜喆的白景琦、窦晓璇的杨九红、翟墨的白文氏、郑潇的白玉芬、梅庆羊的白颖宇。这几个演员唱、念、做、打、舞都好看。好戏出演员,能演这个戏的演员是幸运的。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京剧演员,多年来演了几出领导写的戏,费了不小的劲,一个人物形象没留住,瞎耽误工夫。演员能有几年红?剧团排好戏,就是救了演员一辈子。

  说点儿不足:对白多了!像话剧。尤其是“京白”念多了,演员又没有合适的身段配合,影响了京剧的整体美。这个好改,砍一半对白,时间不够加唱,戏是唱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好唱段才能把戏留住。

  京剧《大宅门》一定会留住。(李龙吟)

[责任编辑:崔益明]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