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文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极静处听生命回响

2018-12-25 17:56 来源:文汇报 
2018-12-25 17:56:53来源:文汇报作者:责任编辑:产娟娟

  作者:方家骏

  当急促的发报声响起,心为之震颤——这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带给观众的真切感受——电波声遥远而贴近,既陌生又熟悉,仿佛从云端传来,又仿佛是历史长河中从未消失过的生命脉动。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反映的是上世纪40年代我们党隐秘战线的真实故事。以李白烈士为代表的党的地下工作者,以生命为代价,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无私无畏的奉献。他们经历了时事艰难,也经历了内心的煎熬,然而在他们心中,信仰和信念从未有过动摇,理想之光从未黯淡。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正是以这一视角,引领我们回望历史,再一次走进共产党人的心灵,去体悟他们博大而温暖的情怀。

  上海歌舞团推出的国内首部红色谍战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日前亮相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叶辰亮 摄

  去年冬天,当青年编导韩真、周莉亚接受创作任务时,两位长年生活在北方的姑娘对上海依然知之甚少。她们踏着冬日的暖阳,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起步,开始了对上海红色基因的追根溯源。一次次走访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一次次穿行在留有文化印迹的石库门弄堂窄巷,当年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她们脑海里逐渐真实起来,创作目标由此而显得清晰。

  让一段历史档案在舞台上“活起来”,而这一切都将从“真实”开始——今天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每一个场景,小到被上海人称作“矮凳”“蒲扇”的道具,大到栅栏式折叠电梯门、阁楼上的木质床,都是符合年代特征的“上海印象”,成为还原历史真实不可或缺的点点滴滴。灯光穿过巨大移动景投射在舞台上,虽然是写意性表达,但营造出昏黄路灯、长长身影的效果,瞬间让人产生代入感,凭借自身对这座城市的深层记忆,完成了与戏剧情节相关的情绪体验。无论是细雨霏霏的街角夜巷,还是杂沓纷乱的写字楼,这些都不只是舞剧意念的“符号化”,它更重要的作为是,营造具有辨识度和真实感的戏剧氛围,让触摸岁月转换感知时光。值得一提的是,主创团队对于年代符号、上海元素的使用,也并不是“抓在篮里都是菜”,伴随着剧中的市井场面,一曲《渔光曲》的出现,质朴而明媚,让人倍感贴切。相比《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等,同样是出自那个年代的上海老歌,《渔光曲》所表达的大众精神和进步意义,更有资格“为年代代言”,而这一选择也体现主创团队的基本站位。

  作为用秘密电台与党中央保持联络的地下党员,剧中男主人公李侠处在波诡云谲的险恶环境中。围绕着他的各色人等,无一不是面目混沌、善恶难辨。特定的情节设置,对于舞剧而言,无异于“极限挑战”。正是由于挑战,才促使编导从习惯性的“舞剧思维”中脱身,自觉地站到戏剧思考一边,以营造戏剧张力、推动剧情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并由此来引导舞蹈构想,确立舞蹈在整部剧中的基本形态。李侠的公开身份是“报馆职员”,多个场景乃至多重人物关系的纠葛都发生在报馆甚至是通往报馆的电梯里,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戏剧化必定领先于舞蹈化。编导以戏剧化肢体语言、人物位置的切换、频繁的舞台调度乃至演员细微的表情变化来实现这一目的。如果说,舞蹈的本质是肢体语言,那么任何形式的肢体表达,无论是大开大阖还是细致入微,都没有脱离舞蹈的范畴。得知“小裁缝”为保护情报转移倒在了敌特的枪口下,李侠悲愤情绪的表达同样用了最细微的肢体语言——发自内心的颤栗是更准确、更真实的肢体语言,比脱离规定情境来一段跌翻腾挪更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站在戏剧基点上,并不阻碍舞蹈意识的发散。雨夜,黑伞黑衣人穿梭于街头,这一情景作为重要渲染多次在剧中出现,而每一次都带有不同的戏剧任务。客观说,这一场景并无太多的舞蹈编排,肢体语言退位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黎明前的黑暗,敌特势力麇集,共产党人面临的情势极其危急——戏剧与舞蹈共同通过紧迫的节奏、压抑的情感来呈现这一氛围,这一刻戏剧和舞蹈所承担的任务是一致的,所发挥的功能也是一致的。其中主人公交接情报、躲避追踪等细节甚至达到了电影特写的效果,而三者的融合并无违和感。处在腥风血雨中的李侠,回到自家的“阁楼”才获得片刻宁静。他与妻子兰芬共同回忆往事,这一跨时空的叙事,编导以同时呈现四对“双人舞”来铺排。四对“双人舞”并非依次而舞,而是通过不断切换视点来推动叙事,将两人从假扮夫妻到结下深厚的情义、共同坚守革命理想的故事表达得清晰而自然。至此,观众已经完全将究竟是通过舞蹈来了解剧情,还是通过戏剧情节来看舞蹈放在了一边。剧终时,兰芬怀抱烈士遗孤缓缓走来,兰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这部舞剧准确的选择,每一步都是情感的燃点。任何发散性舞蹈都不脱离戏剧主干,这是这部舞剧最成功的实验。就像一棵大树,任凭枝叶繁茂,人们总能看见最茁壮最挺拔的树干。

  观众说,看这部舞剧“有看电影大片的感觉”。准确说,是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不受束缚,大胆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段,提升了舞剧的叙事功能,拓展了舞者的表演疆域。无论是戏剧的、电影的,事实上与舞剧并不存在什么血缘上的分割。中国舞蹈界讨论“舞剧究竟是什么”三十余年,时至今日,这个话题未免有点“冷”。80后舞剧编导的崛起,客观上形成了舞剧叙事意识的全线回归,戏剧品质更为坚实,与时代呼声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发声,推动舞剧从“晚会化”“花边形”回归到戏剧的大家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其中意识最为清晰、目标最为坚定的一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实现了中国舞剧观念的升级换代。(方家骏)

[责任编辑:产娟娟]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