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文

探中华文明之源 塑文化自信之魂

2018-06-06 09:22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6-06 09:22:06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邓海建

  对于古老中华文明的热爱、敬畏、自信、自豪,如源动力般支撑着中华儿女内心勇毅、步履铿锵。“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对远古中华文明的唤醒,亦是向灿烂未来旅程的致敬

探中华文明之源 塑文化自信之魂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发布会现场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向何而去”——这不仅是亘古难决的哲学迷思,亦是叩问本源的历史命题。

  2018年5月28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联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布成果,揭开了中华文明源头的神秘面纱。

  人生就是在路上,要么奔远方,要么回原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梦想,大概都是这个样子:“知所从来”,方能“思所将往”。当我们一路飞奔在时代的高速之路,我们的内心需要对原乡有笃实的坚守与信仰。换言之,对于古老中华文明的热爱、敬畏、自信、自豪,如源动力般支撑着中华儿女内心勇毅、步履铿锵。法国画家高更有一幅名画,名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追本溯源,才能初心不忘。

  十年磨一剑。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一项承载着“中国考古学百年梦”的重大工程。来自50余家科研单位的近400名研究人员,奔波在40余处涉及文明探源的核心遗址,以田野考古为中心,将实验室延伸至乡野,复原先民生活情景,讲述文明起源故事。一言以蔽之,秉现代科技之烛火,探照斯土斯民之家谱。

探中华文明之源 塑文化自信之魂

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址

  这是一场科技与考古的恢弘交响。不同于其他人文社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由科技部立项,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联合攻关,除考古、历史、人类学之外,还整合了物理、化学、地质学、计算机、动植物学、医学、天文学、遥感技术等广泛的科学门类。当时髦而领先的测年技术、遥感技术和DNA技术等与探源工程联姻,犹如在历史的骨架之上复原起鲜活的血液与经脉、细节与表情。抽象的石块与泥土,生发出具象的故事与声音。

  这是一次文明与文化的激情路演。从庙堂之高的院所到江湖之远的乡野,从尧舜禹汤的传奇到秦皇汉武的信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不争的史实,驳斥了西方社会针对中国的所谓“疑古思潮”。中国上古史、史前史,将5000年中华文明史接续成浩荡流畅的画卷——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成熟的文明形态,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

  这是一篇信心与信念的奠基力作。冯友兰先生在《古史辨》第六册序言里,提出过著名的三段论说,是为“信古、疑古、释古”。有怀疑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怀疑而陷入历史虚无的泥沼。此前,习近平主席在向美国总统特朗普介绍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曾说,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是原来的人。黑头发、黄皮肤,传承下来,我们叫龙的传人。”以考古来释疑,以赓续不绝的史实来证明中华文明的强韧卓越,共识必会化为共同的信念,信念必会沉淀为全民的信心。在文化自信的东风里,让每一块镌刻中华文明的石头发光并说话,以开放维新、兼容并蓄的千古品质,激励华夏儿女砥砺前行。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对远古中华文明的唤醒,亦是向灿烂未来旅程的致敬。日前,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表示:“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发布、发表,我们也在积极对接,把这些新的成果及时反映到教科书里面。”5000年的星辰大海,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世界纵深,也在为世界定义全新的中国历史。(邓海建)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