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文

影视创作应摆脱跟风,关注现实

2018-04-03 09:05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4-03 09:05:02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作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周文萍

  在日前举行的2018北京电视节目春季交易会上,著名制片人侯鸿亮谈及国产电视剧跟风明显的顽疾。他表示:“每一个创作者还是要看得见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千万不要考虑这个市场现在流行什么,就去拍什么。”在他看来,什么题材的剧火了,就跟风拍什么,其实就是自己骗自己。

影视创作应摆脱跟风,关注现实

  2015年,由侯鸿亮担任制片人的谍战剧《伪装者》热播。此后几年,类似题材的电视剧纷纷涌现,质量参差不齐。其实,早在2009年,《潜伏》走红后,荧屏上就出现了《隐形将军》《黎明之前》等一大批谍战剧。《步步惊心》火了,穿越剧便纷至沓来。《甄嬛传》热度不减,《陆贞传奇》《芈月传》《楚乔传》《那年花开月正园》等各种大女主戏一部接一部,换汤不换药。此外,还有长盛不衰的抗战剧、家庭剧和一再被翻拍的金庸剧。跟风现象,在电视剧创作领域屡见不鲜。许多作品,不仅题材相同,连故事模式、人物关系都很相似,让观众看个开头就能猜到结尾,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

  不仅是电视剧,电影也不例外。从20世纪初古装武侠大片你方唱罢我登场,到《泰囧》之后各种“囧途”公路喜剧片盛行,再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后青春片泛滥,国产电影的跟风创作也是一波又一波,饱受诟病。

  跟风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同一类型的作品在短期内大量出现。这种“红一部,拍一堆,毁一类”的创作模式,不利于国内影视的产业生态。而且,随着资本的大量注入,不少影视从业者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创作过程中,不再用心打磨,而是粗制滥造。“挨批剧”扎堆,不仅透支了观众对此类作品的信任,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口碑。受跟风影响,许多本应得到长期开发、持续发展的影视题材和类型过早地被消耗,缩短了生命周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竭泽而渔。

影视创作应摆脱跟风,关注现实

  跟风现象,不仅暴露了影视产业原创乏力的短板,也暴露了专业度不足,缺乏眼光和判断力的问题。因为缺乏创新,只能亦步亦趋。一些创新型人才和作品,反而不易得到接纳与认可。因为专业度不足,便很难用扎实的好作品服众。要想克服跟风顽疾,关键是提高从业人员的创作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这虽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也并非无迹可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现实。

  当前,国内影视业喜欢改编网络文学,认为流量IP具有市场保障。遗憾的是,许多作品虽然脑洞很大,情节曲折离奇,却往往脱离实际。从观众角度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人们在被滚滚时代洪流带着向前奔跑的同时,也迫切需要能够反映现实、启迪人心的好作品。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雅马哈鱼档》《渴望》《外来妹》《我爱我家》等一些制作精良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进入21世纪,《奋斗》《父母爱情》《平凡的世界》《欢乐颂》等一批现实题材剧,让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玄幻、修仙、穿越、宫斗等题材过多,充斥着电视屏幕。相比观众的需求,现实题材影视作品还是偏少,直接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好作品就更少了。正如侯鸿亮所言:“改革开放40年了,但是我们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诗性的电视剧作品来表现中国的现状,其实这是我们最该表现的。”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发人深思。希望中国影视摆脱跟风,关注现实,从实践中获取灵感和素材,多些具有真实生活质感的佳作。接地气,有烟火气,才能有人气,才能打动人心。(周文萍)

[责任编辑:李姝昱]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